靶向治疗为有“靶点”的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困扰医生和患者的一大难题是“耐药”——肿瘤不再受药物控制,又开始“疯长”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目录
什么是肿瘤耐药?
耐药,是指肿瘤对靶向药物产生“抵抗”,靶向药不再能杀伤肿瘤。它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患者的基因变异类型对靶向药不敏感,导致首次用药就无效。举个例子,目前的靶向药能克制几种类型的EGFR基因突变,但“20外显子插入突变”这种类型就对药物不敏感;还有些患者除了携带EGFR常见突变外,还同时携带某种特殊突变,如B淋巴细胞瘤-2样蛋白11(BIM)缺失多态性,这时单用EGFR靶向药效果就不好了。
第二种情况,患者刚开始用药时有效,但一段时间后,靶向药就不那么有效了,肿瘤又“复燃”。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发生时间因人而异。一般来说,EGFR靶向药发生耐药的时间大约是9~14个月。
为什么会出现耐药
这是因为癌细胞很聪明,有着我们难以想象的“异质性”和“动态性”。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打个比方。
历史上的皇帝经常会遇到“造反派”,他们一旦发现,就会派兵镇压。但有时候因为没抓住“造反派”的薄弱点,导致镇压失败;还有时候经过一番努力,主要的“造反派”被铲除,但小股残余势力却蛰伏起来,随时准备伺机而动。
同理,肿瘤中可能有一部分细胞携带了对靶向药敏感的“靶点基因”,而另一部分不携带这个靶点的癌细胞就逃避了打击,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逐渐占据上风,导致肿瘤卷土重来。这时候再检测,我们会发现,肿瘤携带的基因变异类型可能发生了变化。
总结一下,“异质性”,就是指肿瘤原发灶的不同部位、或全身不同转移部位的肿瘤细胞,具有不同的基因特征和对应的生物学特征。有时候一个特征占据主要地位,有时候几个特征构成主要“势力”,这些特征导致肿瘤的生长速度、侵犯能力、对药物的敏感性等产生差异。与其他癌症相比,肺癌的“异质性”比较大,有不同的基因突变亚组,它们的耐药机制各不相同,并且处于动态演化过程中。
如何检测和监测耐药?
如果在病情稳定一段时间后,又出现症状加重、或病灶增大、或新发转移,我们就怀疑出现了耐药。因此在服用靶向药物过程中,医生会建议您每6周做一次随访,接受医生的体检、胸腹部CT;假如怀疑有脑转移和骨转移,还可能做头颅磁共振和全身骨扫描。
如果医生怀疑您出现耐药,通常会建议您再次取组织活检,进行基因检测,看有没有新的可靶向的“靶点”。如果不能取组织活检,也可以抽血进行基因检测,但它的敏感性仅有70%左右,因此不作为首要选择。此外,如果您的条件允许,可在靶向治疗过程中定期抽血送检,对基因变异情况做一个动态监测,以更早发现耐药。
如何应对耐药?
上面讲到,靶向药物不能完全消灭癌细胞,当其中某一股“残余势力”发展到最强大时,病情就复发或加重了。如果有新的靶向药物能克制它,就能再次“力挽狂澜”。例如,肺癌对吉非替尼发生耐药,有60%是源于一种特殊的突变类型——T790M,目前刚在国内上市的三代靶向药物奥希替尼(商品名泰瑞沙)就专门针对这种突变。但是,如果此时没有适用的靶向药了,医生就只能采取别的方法,比如化疗、抗血管生成药物等。
当然,这股势力是缓慢发展还是迅速膨胀,医生会做具体分析。如果它是缓慢发展的,我们提早发现,掌握了主动权,就可以规划下一步方案,有时候可以继续靶向治疗,并密切监测病情;但如果迅速发展,就得考虑其他方案了。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局部进展,这时候就需要联合“地方武装”。比如,肺部病灶没有恶化,但是却转移到脑和骨,这时候就可以在维持靶向治疗的同时,对脑和骨的病灶做局部治疗。
疾病在变化,医生也在想办法应对。越来越多的新药涌现,为很多患者延长了生存时间、提高了生活质量。希望在对抗肺癌的道路上,我们可以打击更多“恶势力”,越走越好。
相关阅读:
共同审核:广东省人民医院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 周清主任医师 白晓燕医生 郑媚美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