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大肠癌的发现和及时处理是改善大肠癌预后的有效手段。尽管对于早期大肠癌,在发病率统计、术前诊断、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估计等方面,目前的看法已趋于一致。认为高度重视以下高危人群,有助于发现早期大肠癌:
1、30~40岁以上有消化道症状者;
2、有大肠癌病史者;
3、有大肠癌癌前期病变如腺瘤、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者;
4、有癌家族史、家族性息肉病史、遗传性结肠病者;
5、有盆腔放疗史者;
6、有胆囊或阑尾切除史者。
早期大肠癌的诊断方法主要有X线钡剂灌肠和内镜检查。组织学上早期大肠癌分为黏膜内癌(m癌)黏膜下层癌(sm癌)两种类型。为了选择合适治疗方式,现在有将sm癌再细分的倾向。因为sm癌中由于癌浸润黏膜下层的深度不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也不同,治疗方式的选择就有区别。细分方法是将黏膜下层等分为3层,从浅到深依次为sm1、sm2和sm3。现在认为m癌和sm1癌可经内镜切除。癌浸润深度的判定可采用以下检查方法。
X线诊断
如果钡剂粘涂得好,钡剂灌肠X线摄片的效果与内镜相差无几。X线钡灌肠时,要使肠道内的残渣尽量减少,以提高造影效果。钡浓度一般为65%~75%。这样可使肠道微小和小的表浅型病灶显示出来。X线摄片中病灶形态有:
1、有蒂。对长蒂多可用内镜切除,但是若蒂粗超过2cm,则可能为sm癌;
2、无蒂,表现为广基无蒂隆起病灶;
3、表面隆起型,隆起低,不形成明显的肿瘤阴影,侧面象呈低平隆起,正面象为表面细网结构消失的透亮影。另外可以根据皱襞牵拉象和肠壁变形来判定浸润深度。
若有黏膜皱襞集中的表现时,多提示癌浸润sm2以上;无皱襞集中的病灶多数是m癌或sm1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sm2、sm3中有22%无皱襞集中现象。病变基底部肠壁变形分为角状、弧状和平台状。一般说来,病变肠壁呈弧状变形的提示癌多数已浸润到sm2以上。角状变形常为m癌、sm癌。但是有蒂病变由于病变的牵拉也常呈角状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