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头孢比罗酯钠说明书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注射用头孢比罗酯钠
商品名称:赛比普®/Zevtera®
英文名称:Ceftobiprole Medocaril Sodium for Injection
汉语拼音:Zhusheyong Toubaobiluozhina
【成份】
本品的活性成份为头孢比罗酯钠。
化学名称:(6R,7R)-7-((Z)-2-(5-氨基-1,2,4-噻二唑-3-基)-2-(羟基亚氨基)乙酰氨基)-3-((E)–((R)-1′-(((5-甲基-2-氧代-1,3-二氧杂环戊烯-4-基)甲氧基)羰基)-2-氧代-[1,3′-联吡咯烷]-3-亚基)甲基)-8-氧代-5-硫杂-1-氮杂双环[4.2.0]辛-2-烯-2-羧酸一钠盐
化学结构式:
分子式:C26H25N8NaO11S2
分子量:712.64
辅料:枸橼酸、氢氧化钠。
【性状】
本品为白色、类白色至浅褐色的疏松块状或粉末。
【适应症】
本品适用于治疗成人的下述感染:
医院获得性肺炎(HAP),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除外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
【规格】
【用法用量】
本品推荐剂量为500 mg,每8小时一次,每次静脉输注2小时。在治疗CAP时,如果已经进行了至少3天的头孢比罗酯钠静脉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反应,可以考虑换用一种适当的口服抗生素治疗。
肾损伤
在轻度肾损伤(即:肌酐清除率[CLCR]为50-80 mL/min)患者中,本品无须调整剂量。在中度肾损伤(CLCR为30-<50 mL/min)患者中,本品的推荐剂量为500 mg,每12小时一次,每次静脉输注2小时。在重度肾损伤(CLCR<30 mL/min)患者中,本品的推荐剂量为250 mg,每12小时一次,每次静脉输注2小时。鉴于目前临床数据有限且预计重度肾损伤患者中本品及其代谢产物的暴露水平会增加,故这类患者在使用本品时应谨慎。
需要透析的终末期肾病
头孢比罗是一种可以被血液透析的物质。对于进行或不进行间歇性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推荐剂量为250 mg,每24小时一次。
肌酐清除率>150 mL/min的患者
在开始治疗前,处方医生应当根据肌酐清除率(mL/min)对患者的肾脏功能进行评估。
如患者具有较高肌酐清除率(>150 mL/min),基于药代动力学/药效学考虑,建议将输注持续时间延长为4小时。
肝损伤
目前尚无肝损伤患者中的用药经验。但是,由于头孢比罗极少进行肝代谢,其主要通过肾脏进行消除,所以认为对肝损伤患者无需进行剂量调整。
给药方法
每瓶药品仅供单次使用。
本品必须先复溶然后经过进一步稀释后再进行2小时的输注。
本品与含钙溶液在同一静脉输液管路中混合时可能会产生沉淀。因此,除了乳酸林格氏注射液,本品和含钙溶液均不得在同一静脉管路中混合或同时给药。
第1步:复溶
将无菌注射用水或50mg/ml(5%)葡萄糖注射液10ml加入到药瓶中,用力摇晃药瓶,直至完全溶解,某些时候最长可能需要耗费10分钟时间。所得浓缩液的体积约为10.6ml。消除泡沫并目检复溶后溶液,以确保药品为溶液且不存在颗粒物。复溶后的浓缩液含有50mg/ml头孢比罗,然后在给药前必须进行进一步稀释。建议对复溶后溶液立即进行进一步稀释。但是,如果不能立即稀释,则可将复溶后的溶液置于室温下保存,最长可保存1小时,或置于冰箱中(2℃~8℃)保存,最长可保存24小时。
第2步:稀释
制备500mg剂量的本品输液
应从药瓶中抽取复溶后溶液10ml,然后注射到含有9mg/ml(0.9%)氯化钠注射液、50mg/ml(5%)葡萄糖注射液或乳酸林格氏注射液250ml的合适容器内(例如,PVC或PE输液袋、玻璃瓶)。将输液轻轻翻转混合5~10分钟,使之形成一种均匀的溶液。应避免剧烈搅动以防止产生泡沫。应输注输液袋的全部内容物,相当于给予500毫克剂量的本品。
为中重度肾损伤患者制备250 mg剂量的本品输液
应从药瓶中抽取5ml复溶后溶液,然后注射到含有9mg/ml(0.9%)氯化钠注射液、50mg/ml(5%)葡萄糖注射液或乳酸林格氏注射液125ml的合适容器内(例如,PVC或PE输液袋、玻璃瓶)。将输液轻轻翻转混合5~10分钟,使之形成一种均匀的溶液。应避免剧烈搅动以防止产生泡沫。应输注输液袋的全部内容物,相当于给予250毫克剂量的本品。
输液应为澄清至微有乳白色或类黄色的溶液。在给药前应对输液进行目检,考察其是否存在颗粒物。如果可见颗粒物,则应将该瓶药品丢弃。
药物使用期间稳定性试验所获得的化学和物理数据支持下表中所述的复溶和输注液(2.67mg/ml)稳定时长:
必须完成复溶、稀释和输注的总时长(包括2小时输注时间)
输注溶液稀释剂 |
贮存在25℃的输注溶液 |
贮存在2℃~8℃(冰箱)的输注溶液 避光 |
|
避光 |
不避光 |
||
9 mg/ml(0.9%)氯化钠注射液 |
24小时 |
8小时 |
96小时 |
50 mg/ml(5%)葡萄糖注射液 |
12小时 |
8小时 |
96小时 |
乳酸林格氏注射液 |
24小时 |
8小时 |
不得冷藏 |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微生物污染的可能性,本品应立即使用,除非是在受控的且经过验证的无菌条件下进行复溶/稀释的。如果没有立即使用,则使用者应对本品临用前的贮存时间和贮存条件负责。
复溶后溶液以及输注溶液均不得冷冻或阳光直射。
如果输注溶液贮存在冰箱中,则应在给药前先将其平衡至室温。输注溶液在给药过程中无需避光。
【不良反应】
在治疗性临床研究中,共有1668名受试者接受了本品。在这些试验中,共有1239名受试者(696名受试者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534名受试者为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cSSTI)接受500 mg、每天3次的方案,有389名受试者(cSSTI)接受500 mg、每天2次方案,另外有40名受试者(cSSTI)接受750 mg、每天2次方案。
在≥3%的本品治疗患者中出现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腹泻、局部反应、超敏反应(包括荨麻疹、痒疹和药物过敏反应)和味觉障碍。
较少报告但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血小板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过敏反应、艰难梭菌结肠炎、抽搐、精神激动(包括焦虑、恐慌和梦魇)和肾衰竭。
不良反应列表
在治疗和随访过程中报告了下述不良反应,其发生频率分为:非常常见(1/10);常见(1/100-<1/10);不常见(1/1000-<1/100);罕见(1/10000-<1/1000);非常罕见(<1/10000);未知(不能根据现有数据进行估计):
来自于临床研究和上市后报告的不良反应
系统器官分类 |
频率:不良事件 |
感染和传染 |
常见:真菌感染(包括外阴阴道、口腔和皮肤真菌感染) 不常见:艰难梭菌结肠炎** |
血液和淋巴系统疾病 |
不常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白细胞减少症、贫血症、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减少症 未知:粒细胞缺乏症* |
免疫系统疾病 |
常见:超敏反应(包括荨麻疹、痒疹和药物过敏反应) 未知:过敏反应** |
代谢和营养疾病 |
常见:低钠血症 不常见:低钾血症 |
精神疾病 |
不常见:失眠、精神激动(包括焦虑、恐慌和梦魇) |
神经系统疾病 |
常见:味觉障碍、头痛、头晕、嗜睡*** 未知:抽搐*,** |
呼吸、胸廓和纵膈疾病 |
不常见:呼吸困难、咽喉痛***、哮喘 |
胃肠道疾病 |
常见:恶心、呕吐、腹泻、腹痛、消化不良 |
肝胆管疾病 |
常见:肝酶升高(包括AST、ALT、LDH和碱性磷酸酶) |
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 |
常见:皮疹(包括斑疹、丘疹、斑丘疹和泛发性皮疹)、瘙痒 |
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 |
不常见:肌肉痉挛*** |
肾脏和泌尿系统疾病 |
不常见:肾衰竭 |
全身性疾病和给药部位状况 |
常见:输注部位反应 不常见:外周水肿 |
检查结果异常 |
不常见:血甘油三酯升高、血肌酐升高、血糖升高 未知: Coombs 直接试验阳性 |
* 基于上市后报告。因为这些反应都是上市后自发报告的,所以不可能可靠地估计其发生频率,所以也无法获知其分类。 ** 参见【注意事项】。 *** 仅见于cSSTI研究中。 |
【禁忌】
本品禁用于对活性成分或任何辅料过敏者。
本品禁用于对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过敏者。
本品禁用于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例如,青霉素类药物或碳青霉烯类药物)有速发型过敏反应和严重过敏反应(例如,过敏性反应)者。
【注意事项】
过敏反应
与所有β-内酰胺类抗菌药一样,本品曾有严重超敏(过敏)反应的报道,偶尔还曾报道致死性超敏(过敏)反应。在发生重度过敏反应时,必须立即停用本品,并启动适当的急救措施。
在开始治疗前,应当确认患者对本品、其他头孢菌素或任何其他类型的β-内酰胺类药物是否曾有严重过敏反应史。如果患者对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曾有非严重过敏史,则应慎用本品。
给药剂量超过推荐剂量范围时
目前尚未获得本品剂量高于每8小时一次、每次500 mg推荐剂量的临床经验。
有癫痫病史的患者
在使用本品的过程中可能会引发癫痫。本品治疗期间,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病史的患者最常见出现癫痫;因此,建议治疗这些患者时应谨慎用药。
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
在使用本品的过程中曾有发生抗菌药相关性结肠炎和假膜性结肠炎的报道,且严重程度从轻度至危及生命各不相同。在本品给药过程中及给药之后存在腹泻的患者中应考虑该诊断。必须停止本品治疗,并应考虑对艰难梭菌给予特效药治疗。不应给予会抑制肠道蠕动的药品。
非敏感菌的重叠感染
使用本品时可能会引起包括真菌在内的非敏感性菌过度生长。如果治疗期间有证据表明出现了重叠感染,应采取适当的措施。
动物中的肾脏毒性
在动物试验中,本品在高剂量下观察到了可逆的肾脏毒性,且在远端小管中伴随出现了药物样物质的沉淀。尽管该观察结果的临床意义尚不清楚,但是在接受本品的患者中建议纠正低血容量症,以维持正常的尿排出量。
与含钙溶液产生沉淀
本品与含钙溶液在同一静脉输液管路中混合时可能会产生沉淀。因此,除了乳酸林格氏注射液,本品和含钙溶液均不得在同一静脉管路中混合或同时给药。
临床数据的局限性
尚无在艾滋病、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免疫功能不全以及骨髓抑制患者中使用头孢比罗治疗HAP(VAP除外)和CAP的经验。治疗上述患者时应谨慎。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本品未显示能有效治疗VAP患者。故VAP患者不应启用本品进行治疗。此外,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了支持使用头孢比罗的倾向,故建议需要后续采用呼吸机的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患者应当慎用本品。
对特殊病原体的临床疗效
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敏感性:与其他头孢菌素一样,肠杆菌科细菌,包括很多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丝氨酸碳青霉烯酶、B类金属-β-内酰胺酶(包括在其他类中)容易使头孢比罗发生水解。因此,在选用本品进行治疗时,应当考虑关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肠杆菌科细菌的流行病学信息。
对血清学检测的干扰
直接抗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血清转化和潜在的溶血性贫血风险:在头孢菌素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在临床研究中,没有发现溶血性贫血的证据。但是,无法排除本品治疗时可能会出现溶血性贫血的可能性。对本品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后发生溶血性贫血的患者应考察这一可能性。
对血清肌酐检测可能产生的干扰
尚不清楚头孢比罗是否与某些头孢菌素一样会对碱性苦味酸法测定血清肌酐(Jaffé反应)产生干扰,这可能会导致获得不准确的偏高肌酐测量值。在本品治疗期间,建议采用酶法测定血清肌酐。
对尿糖检测可能产生的干扰
在本品治疗期间,建议采用酶法检测尿糖,因为用硫酸铜法测定可能会被干扰。
控制钠盐的摄入
本品每剂大约含有1.3 mmol(29 mg)的钠。因此患者在饮食上应考虑控制钠盐的摄入。
配伍禁忌
本品不得通过Y形接头与下述药物同时给药:阿昔洛韦钠、硫酸阿米卡星、盐酸胺碘酮、两性霉素B(胶体)、葡萄糖酸钙、醋酸卡泊芬净、环丙沙星、顺苯磺阿曲库铵、地西泮、盐酸地尔硫卓、盐酸苯海拉明、盐酸多巴酚丁胺、盐酸多巴胺、埃索美拉唑钠、法莫替丁、非格司亭、硫酸庆大霉素、乳酸氟哌啶醇、盐酸氢吗啡酮、盐酸羟嗪、常规人胰岛素、赖脯胰岛素、盐酸拉贝洛尔、左氧氟沙星、盐酸利多卡因、硫酸镁、盐酸哌替啶、盐酸甲氧氯普胺、盐酸咪达唑仑、乳酸米力农、硫酸吗啡、盐酸莫西沙星、盐酸昂丹司琼、泮托拉唑钠、磷酸氢二钾、盐酸异丙嗪、盐酸瑞芬太尼、磷酸钠、硫酸妥布霉素。
对驾驶和使用机器能力的影响
未开展研究考察本品对驾驶或使用机器能力的影响。但是,因为头晕是一种常见的不良反应,故在采用本品进行治疗时建议不要驾驶或使用机器。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尚未在妊娠妇女中对本品开展任何充分的、有良好对照的研究。动物研究显示本品对妊娠、胚胎/胎仔发育、生产或出生后发育都没有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
因为尚未获得妊娠妇女中的暴露数据,所以除非极为必要,否则妊娠期间不得使用本品。
动物研究已经表明头孢比罗/代谢产物可分泌到动物母乳中。尚不清楚头孢比罗是否会分泌到人类乳汁中,故在接受母乳喂养的婴儿中尚不能排除发生腹泻和粘膜真菌感染的风险。应当考虑致敏的可能性。必须在同时考虑婴儿的哺乳获益和母亲的治疗获益的情况下,决定停止哺乳或停用/避用本品。
【儿童用药】
尚未在年龄低于18周岁的儿童中确立本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推荐将本品用于儿童或年龄低于18周岁的青少年。
【老年用药】
老年患者在使用本品时无需进行剂量调整,但存在中度至重度肾损伤的除外。
【药物相互作用】
已经开展体外研究来考察在CYP酶水平的潜在相互作用。然而,由于这些研究中使用的头孢比罗浓度受到溶解度的限制,所以尚不能排除与CYP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体外研究显示,头孢比罗可抑制OATP1B1和OATP1B3,IC50值分别为67.6μM和44.1μM。本品可能会使通过OATP1B1和OATP1B3消除的药物出现浓度升高,例如,他汀类药物(匹伐他汀、普伐他汀、瑞苏伐他汀)、格列本脲和波生坦。
尚未开展任何临床相互作用研究。建议本品与治疗窗较窄的药物合用时应当谨慎。
与含钙溶液产生沉淀
本品与含钙溶液在同一静脉输液管路中混合时可能会产生沉淀。因此,除了乳酸林格氏注射液,本品和含钙溶液均不得在同一静脉管路中混合或同时给药。
【药物过量】
目前尚未获得本品在人类中用药过量的资料。I期试验中的最高日总剂量为3 g(每8小时1g)。如果出现药物过量,应进行对症治疗。可通过血液透析的方式降低头孢比罗的血浆浓度。
【临床试验】
社区获得性肺炎
在781名CAP患者中开展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对照III期试验。以头孢比罗(500mg每8小时一次,静脉滴注)对比头孢曲松加或不加利奈唑胺(头孢曲松:2g,每24小时一次,静脉滴注;利奈唑胺:600mg,每12小时一次,静脉滴注)。两组均允许最少接受了3天静脉治疗的受试者从静脉输注研究药物转换成口服头孢呋新酯(500mg,每日2次,口服),研究计划治疗时间7-14天。意向性治疗分析集中有314例患者随机进入头孢比罗组,324例患者随机进入头孢曲松加或不加利奈唑胺组。临床可评价分析集中含231(74%)例头孢比罗治疗组患者和238(73%)例头孢曲松加或不加利奈唑胺治疗组患者。研究主要终点为TOC访视时的临床治愈率,数据详情见表。
不同分析集中TOC访视时的临床治愈率
分析集 |
头孢比罗组n/N(%) |
头孢曲松加或不加利奈唑胺n/N(%) |
临床可评价分析集 |
200/231 (86.6%) |
208/238 (87.4%) |
意向性治疗分析集 |
240/314 (76.4%) |
257/324 (79.3%) |
医院获得性肺炎
在HAP(包括VAP)患者中开展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对照III期试验。以头孢比罗(500mg每8小时一次,静脉滴注)对比头孢他啶加利奈唑胺(头孢他啶:2g,每8小时一次,静脉滴注;利奈唑胺:600mg,每12小时一次,静脉滴注)。研究总治疗时间7-14天。意向性治疗分析集中391例患者随机进入头孢比罗组,390例患者随机进入头孢他啶加利奈唑胺组。临床可评价分析集中含251(64%)例头孢比罗治疗组患者和244(63%)例头孢他啶加利奈唑胺治疗组患者。研究主要终点为TOC访视时的临床治愈率,数据详情见表。
不同分析集中TOC访视时的临床治愈率
分析集 |
头孢比罗组n/N(%) |
头孢他啶加利奈唑胺n/N(%) |
临床可评价分析集 |
174/251 (69.3%) |
174/244 (71.3%) |
意向性治疗分析集 |
195/391 (49.9%) |
206/390 (52.8%) |
*在VAP患者(即,开始使用呼吸机后48小时之后才出现肺炎的患者)中尚未能证明本品与对照药组之间的非劣效性。在VAP临床可评价分析集中,头孢比罗组的临床治愈率为37.7%(20/53名患者),而头孢他啶加利奈唑胺组的临床治愈率为55.9%(33/59名患者)。在VAP意向性治疗分析集中,头孢比罗组的临床治愈率为23.1%(24/104名患者),而头孢他啶加利奈唑胺组的临床治愈率为36.8%(39/106名患者)。
【药理毒理】
药理作用
作用机制
头孢比罗在敏感菌种中通过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而发挥杀菌活性,包括对多种β-内酰胺的敏感性下降的PBPs,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中的PBP2a,肺炎链球菌(青霉素中介和耐药)中的PBP2b和PBP2x。
耐药机制
头孢比罗的耐药性机制主要为β-内酰胺酶的水解失活、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的突变以及药物渗透降低/外排增加。
以下肠杆菌科分离菌株对头孢比罗耐药:产Ambler A类 [尤其是TEM、SHV和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和KPC型碳青霉烯酶]、B类和D类β-内酰胺酶[尤其是ESBL变异体和碳青霉烯酶(OXA-48)]的菌株。
以下铜绿假单胞菌分离菌株对头孢比罗耐药:产Ambler A类酶(例如,PSE-1)、B类(例如,IMP-1、VIM-1、VIM-2)和D类酶β-内酰胺酶(例如,OXA-10)的菌株,因调控基因获得性突变而导致Ambler C类β-内酰胺酶表达水平去阻遏或Mex XY外排泵过表达的菌株。
以下不动杆菌属分离菌株对头孢比罗耐药:产Ambler A类(例如,VEB-1)、B类(例如,IMP-1、IMP-4)和D类β-内酰胺酶(例如,OXA-25、OXA-26)的菌株,Ambler C类β-内酰胺酶表达水平去阻遏的菌株。
抗菌活性
头孢比罗在体外和在【适应症】部分所述的临床感染中,已显示对下列大多数分离病原菌有抗菌活性:
革兰阳性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MRSA)
肺炎链球菌(包括MDRSP)
革兰阴性菌:
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
尚未确立头孢比罗对下述病原菌的临床有效性,尽管体外研究显示这些病原菌在无获得耐药性的情况下通常对头孢比罗敏感:
不动杆菌属
枸橼酸杆菌属
肠杆菌属
流感嗜血杆菌
产酸克雷伯菌
卡他莫拉菌
摩根摩根菌
奇异变形杆菌
普罗威登斯菌属
假单胞菌属
沙雷菌属
体外数据显示,下述菌种对头孢比罗不敏感:
肺炎衣原体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复合群
肺炎支原体
分枝杆菌
诺卡菌属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敏感性试验折点
欧洲抗菌敏感性试验委员会(EUCAST)确立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折点如下:
最低抑菌浓度折点(mg/L) |
||
病原体 |
敏感(≤S) |
耐药(R>) |
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MRSA) |
2 |
2 |
肺炎链球菌 |
0.5 |
0.5 |
肠杆菌科 |
0.25 |
0.25 |
铜绿假单胞菌 |
IEa |
IEa |
非菌种特异性折点b |
4 |
4 |
a b |
PK/PD
关系
与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一样,给药间隔内浓度超过感染微生物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百分比(%T>MIC)是与头孢比罗疗效最为相关的参数。
毒理研究
遗传毒性
头孢比罗酯钠Ames试验、CHO/HPRT正向突变试验、大鼠肝细胞体内程序外DNA合成试验及小鼠体内骨髓微核试验阴性;小鼠淋巴瘤细胞试验和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染色体畸变试验阳性。
在头孢比罗小鼠淋巴瘤细胞体外试验中,在细胞毒性浓度下为阳性。
生殖毒性
在大鼠生育力和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中,雌、雄大鼠分别静脉注射给予头孢比罗酯钠360mg/kg,雌雄大鼠生育力及早期胚胎发育未见明显影响。
妊娠大鼠和妊娠食蟹猴分别静脉注射给予头孢比罗酯钠360和120mg/kg,胚胎–胎仔发育均未见给药相关的明显影响。
大鼠从妊娠第6天至哺乳期第21天静脉注射给予头孢比罗酯钠175、250和360mg/kg,360mg/kg剂量下可见胎仔数和活胎数轻微减少,所有剂量下未见对其它生殖参数的明显影响,所有F1代幼仔功能和身体发育正常,F2代未见给药相关的明显影响。头孢比罗可通过大鼠乳汁分泌,乳汁中头孢比罗的水平约为母体血浆药物水平的20%。
其它毒性
在高剂量静脉输注给予头孢比罗酯钠后,小型动物(大鼠和狨猴)的远端肾小管中可见因药物样物质沉积所导致的可逆性肾毒性。在动物尿液药物浓度高达人体治疗剂量下尿液药物浓度的12倍时,未见肾脏毒性。单次和多次给药后,在大于等于6倍人体暴露量(基于Cmax)时均可见惊厥现象。
在小型动物(大鼠和狨猴)中可见输注部位刺激性(导致血栓形成),但在犬中未见该现象。
【药代动力学】
血浆浓度
表1中总结了成人接受500 mg单剂量给药(2小时输注)和接受每8小时500 mg多剂量给药(2小时输注)的本品平均药代动力学参数。单次给药和多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类似。
本品在成人中的平均药代动力学参数[均值(标准差)]
参数 |
500 mg单剂量给药,输注120分钟 |
每8小时500mg多剂量给药,每次输注120分钟 |
Cmax(µg/mL) |
29.2(5.52) |
33.0(4.83) |
AUC(µg·h/mL) |
90.0 (12.4) |
102 (11.9) |
t 1/2(h) |
3.1 (0.3) |
3.3 (0.3) |
CL(L/h) |
4.89 (0.69) |
4.98 (0.58) |
分布
头孢比罗极少与血浆蛋白结合(16%),并且这种结合与浓度无关。在人类中,头孢比罗的稳态分布容积(18 L)大致与细胞外液量相当。
代谢
本品的活性物质为头孢比罗酯钠,这是活性成分头孢比罗的一种前药。前药头孢比罗酯钠可以迅速转化为活性成分头孢比罗,这种转化是由非特异性血浆酯酶介导的。前药浓度几乎可忽略不计,血浆和尿液中的前药浓度仅可在输注过程中被检测到。前药裂解得到的代谢产物二乙酰是一种人体内源性化合物。
头孢比罗有极少部分被代谢为不具有微生物活性的开环代谢产物。在肾功能正常的受试者中,开环代谢产物的系统暴露要比头孢比罗低很多,约占母体药物暴露的4%。
体外研究表明,头孢比罗是肝细胞摄取型转运蛋白OATP1B1和OATP1B3的抑制剂,但并不是PgP、BCRP、MDR1、MRP2、OAT1、OAT3、OCT1或OCT2的抑制剂。头孢比罗可能是肾小管细胞摄取型转运蛋白OAT1和OCT2的弱底物。
头孢比罗蛋白结合率较低(16%),且并不是一种PgP的抑制剂或底物。其他药物与头孢比罗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极低,因为头孢比罗仅有很小一部分会被代谢。因此,预计不会出现相关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
因为头孢比罗不会发生肾小管分泌且仅有部分药物会被重吸收,所以预计不会出现肾脏药物–药物相互作用。
消除
头孢比罗主要通过肾脏排泄以药物原形方式消除,半衰期大约为3小时。消除的主要机制为肾小球滤过以及一些主动重吸收。单次给药后,给药剂量中大约有89%可在尿液中以活性药物头孢比罗(83%)、开环代谢产物(5%)和头孢比罗酯(<1%)的形式回收到。
线性/非线性
头孢比罗的药代动力学呈线性且具有时间依赖性。在125 mg -1 g剂量范围内,本品的Cmax和AUC可按剂量比例增加。在给药首日即可达到稳态活性成分浓度;在正常肾功能受试者中,每8小时给药一次时没有出现明显的药物蓄积。
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关系
与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类似,在临床和临床前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已经表明,本品血浆浓度超过感染微生物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T>MIC)与疗效最为相关。
特殊人群
肾损伤
应当基于Cockcroft-Gault公式,采用实际体重估算肌酐清除率。在采用头孢比罗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建议采用酶法测定血清肌酐。
头孢比罗在健康志愿者和轻度肾损伤(CLCR为50-80 mL/min)受试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相似。中度(CLCR为30-<50 mL/min)和重度(CLCR<30 mL/min)肾损伤受试者中的头孢比罗AUC分别为肾功能正常的健康受试者的2.5倍和3.3倍。建议对中重度肾损伤患者进行剂量调整。
需要透析的终末期肾病
与健康受试者相比,在需要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中,头孢比罗及其无微生物学活性的开环代谢产物的AUC都出现了显著升高。在一项研究中,6名正在接受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受试者接受了250 mg 本品单次静脉输注给药,结果证实头孢比罗可通过血液透析清除,提取率为0.7。
肌酐清除率>150 mL/min的患者
肌酐清除率>150 mL/min的受试者与肾功能正常(CLCR=80-150 mL/min)的受试者相比,头孢比罗的系统清除率(CLss)要比后者高40%,分布容积则要高30%。在该人群中,基于药代动力学/药效学考虑,建议延长其输注持续时间。
肝损伤
尚未在肝损伤患者中确立头孢比罗的药代动力学。因为头孢比罗极少进行肝代谢,其主要以药物原形方式排泄到尿液中,所以预计肝损伤不会对本品的清除造成影响。
老年患者
群体药代动力学数据显示,年龄作为一个独立参数不会对头孢比罗的药代动力学产生影响。肾功能正常的老年患者无需考虑进行剂量调整。
性别
头孢比罗在女性中的系统暴露要高于男性(Cmax高21%,AUC高15%),但是男性和女性中的%T>MIC相似。因此,没有必要基于性别进行剂量调整。
人种
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包括高加索白人、黑人和其他人种组)和一项专门在日本健康受试者中开展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人种对头孢比罗的药代动力学没有影响。因此,没有必要基于人种进行剂量调整。
体重
在病态肥胖受试者中开展了一项研究,无需根据体重进行剂量调整。
【贮藏】
遮光,密闭,在2~8℃保存。
【包装】
20ml透明I型玻璃瓶,配备带有特氟纶类氟化聚合物涂层的溴丁基胶塞和易拉的蓝色铝塑盖。
每盒10瓶。
【有效期】
48个月。
【执行标准】
JX20200052
【批准文号】
【上市许可持有人】
名称:Basilea Pharmaceutica Deutschland GmbH
注册地址:Marie-Curie-Strasse 8,79539 Lörrach, Germany
【生产企业】
企业名称:Patheon UK Limited
生产地址:Kingfisher Drive Covingham Swindon Wiltshire SN3 5BZ, United Kingdom
【境内联系机构】
名称:深圳华润九新药业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上梅林工业区凯丰路2号
邮政编码:518049
联系方式:0755-83310999
传真:0755-83119694
药物警戒联系方式:0755-83176039
药物警戒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