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那么,甲型肝炎是否会发展成为肝癌呢?
目录
甲型肝炎不会引起慢性感染
- 甲型肝炎主要经过粪-口传播,发病以儿童及青少年为多见
- 临床特征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疲乏、肝脏肿大及肝功能异常等,部分病例可以有发热、黄疸,也有很多无症状感染者。
-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程呈自限性,不会出现慢性化。甲型肝炎可以自愈,甲型肝炎病毒所导致的肝脏免疫病理损伤是可逆的,是可以恢复的。
肝癌的危险因素
肝细胞性的原发性肝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很高,研究表明肝细胞肝癌的发生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肝硬化密切相关。
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在我国,特别是东南沿海的高发地区,乙型肝炎慢性携带者占人群的 10%~15%,而在原发性肝癌的患者之中,有乙型肝炎感染背景者占到了 90% 以上。
- 在日本、欧洲的肝癌患者中,丙型肝炎抗体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普通的人群。例如在西班牙,肝癌患者中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阳性率为75%,而在普通人群中阳性率仅为 7.3%;在意大利,肝癌患者中丙型肝炎抗体的阳性率为 65%;在日本,肝癌患者中丙型肝炎抗体的阳性率为 70.3%。
- 在我国,肝癌患者丙型肝炎抗体的阳性率不是很高(大概在 10% 左右),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乙型肝炎感染者人群庞大,丙型肝炎感染者人群相对较少,从而导致肝癌患者中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居多。
由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可呈现为慢性化感染,一旦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或者丙型肝炎病毒,疾病不容易控制,病毒可以长期潜伏在机体之中,称为免疫耐受期。等到机体免疫力低下的时候再活动,从而进入免疫活动期。
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反复肝细胞损伤和肝细胞再生,增加了肝细胞对致癌因素(如黄曲霉毒素)的敏感性,并且乙型肝炎病毒 DNA 整合进入肝细胞的基因组之中,加上一些复杂的病毒分子生物学机制,导致了肝细胞肝癌的发生。丙型肝炎也是如此,反复的肝细胞损害和增生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肝硬化
肝硬化与肝细胞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我国 500 例肝癌的尸检材料显示,肝癌和肝硬化的合并率为 83.6%,显示了肝硬化和肝癌的密切关系。肝硬化是肝细胞受到肝炎病毒、酒精等因素长期损害的结果,在这些病理因素的长期损害下,肝细胞反复损害、增生,甚至不典型增生,从而对各种致癌因素敏感,经多病因、多阶段的损害而发生癌变。
甲型肝炎不会导致肝癌
甲型肝炎病毒感染不会导致慢性化过程,也极少发生肝硬化。因此,甲型肝炎发生后一般不会导致肝癌的发生,除非患者本身有携带乙型肝炎病毒或者罹患丙型肝炎,在此基础上重叠甲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