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反转:新药让这种基因从胃癌马达,变成被攻击坐标

症状相似、病理相近的患者使用同一种药物,最后治疗结果却截然不同。从生活常识来看,这似乎是个“怪现象”,但在胃癌治疗中却不少见。

同病同药、不同结果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胃癌是一种复杂且多变的疾病。有些肿瘤看似属于同类,实际上病根完全不同。

更具体地说,它们背后的基因情况不同,而这些基因的突变、缺失等变化与癌症的发生、进展和转移密切相关。因为许多靶向抗癌药物只针对某些基因变化有效,所以,其他的患者尽管病症相似,也得不到良好的疗效,这就导致了“同病同药、不同结果”。

最近,国际顶级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项由日本和韩国联合开展的 2 期临床研究。他们发现,曲妥珠单抗-deruxtecan 治疗方案,对于难治性胃癌有一定疗效。不过,并不是所有胃癌患者都能受益,这一方案目前只针对 HER2 阳性的患者。

基因助纣为虐,为癌细胞生长装上马达

HER2 基因的中文名叫做“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它的产物“HER2 蛋白”若是出现在癌细胞表面,就好像给癌细胞安装上了一台“马达”,使得癌细胞生长更快、侵袭性更强、病情也更容易恶化。如果患者癌细胞中检测到较多的这类基因,那就叫做 HER2 阳性。

在我国,胃癌发病在所有癌症中位居第三,其中约 16.6% 的患者属于 HER2 阳性,这相当于每 6 名胃癌患者中,就有 1 名 HER2 阳性胃癌患者。

不仅如此,我国胃癌防控形势相当严峻,患者的 5 年生存率仅为 36%,而邻国日本和韩国均超过 60%。特别是对那些经其他药物治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而言,他们可使用的治疗手段十分有限。

基因也创造了治疗机会

但是,HER2 阳性也意外创造了治疗机会。它就好像给癌细胞定位了一个“GPS 坐标”,而靶向药物曲妥珠单抗就是一款携带 GPS 的导弹,能精准找到“坐标“,一击即中。

曲妥珠单抗是世界上第一款被批准上市的大分子靶向抗癌药物,可以算是爷爷辈的老药了。而现在,它的新版本“曲妥珠单抗-deruxtecan”又准备在胃癌治疗中大展身手。它的原理其实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 GPS 导弹,不过从“单弹头”升级到“双弹头”,额外再多配置一个装载“生化武器”的弹头,能更有效摧毁癌细胞。

那么,在 HER2 阳性胃癌患者体内,这一新型治疗方案表现如何呢?

曲妥珠单抗-deruxtecan,能为胃癌患者带来希望吗?

“老药新生”,能为胃癌患者带来希望吗?

曲妥珠单抗-deruxtecan,能为胃癌患者带来希望吗?

研究者们招募了 180 余名晚期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进行试验,他们均为 HER2 阳性,并且既往接受过至少两种治疗后无效(详见流程图)。

结果显示,曲妥珠单抗-deruxtecan 组有 51% 的患者癌症缓解,而化疗组仅为 14%。在总生存期方面,曲妥珠单抗-deruxtecan 组达到了 12.5 个月,相比化疗组的 8.4 个月更高。

尽管研究结果为 HER2 阳性晚期胃癌治疗提供了新希望,但如同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周爱萍教授所指出的那样:我们需要关注曲妥珠单抗-deruxtecan 使用后的不良反应。

51% 的曲妥珠单抗-deruxtecan 组患者发生了比较严重的不良事件,比如中性粒细胞减少。另外,该组 10% 左右的患者发生了间质性肺疾病。虽然多数患者轻微,但在临床应用中需要严密监测相关症状和定期监测胸部 CT。

越来越多的 HER2 阳性患者将会获益

随着曲妥珠单抗被纳入中国医保目录,以及更多抗 HER2 靶向药物投入临床,越来越多的 HER2 阳性癌症患者将会从中获益。

但是如同开头所说,靶向药物并非对所有人都有效。不经基因检测筛选的患者,使用靶向药物进行治疗,有效率非常低。如果“盲试”靶向药物,意味着不少患者可能因药不对症而耽误病情,并且会造成巨大的医疗资源浪费和医保基金的不合理使用。

目前,基因检测费用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地区属于自费项目,且检测费用较高。例如在江苏地区,EGFR 基因单次突变检测费用大约在 3000 元左右。

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将癌症基因检测纳入医保,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做法也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让更多的癌症患者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