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一种异质性非常明显的肿瘤,也就是说,不同胃癌的生长速度、侵袭能力、对药物的敏感性、结局等差异很大。因此,“同病异治”的个体化治疗模式在胃癌中尤为重要。
那么,临床医生在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时,除了参考分期外,还会考虑到哪些因素呢?
病理分型与化疗药物的选择
病理医生会在显微镜下观察胃癌细胞的形态,进行组织分型,据此可将胃癌分为肠型、弥漫型。
肠型胃癌通常发病年龄较晚,常浸润淋巴管和(或)血管,常转移的部位为散在的远处转移,肝转移比较常见。肠型胃癌中 Bax 表达率明显高于其他胃癌,这类患者可能对含奥沙利铂的方案更敏感。
弥漫型胃癌多见于青年女性,很少形成散在转移,但容易出现腹膜播散种植。出现腹膜播散会导致癌性肠梗阻、腹水形成及卵巢转移等,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患者结局较差。因此对于弥漫型胃癌患者,医生一般会在治疗初期根据其生物学特点,选择恰当的化疗药物,其对紫杉醇为基础的一线化疗方案的敏感性通常更好。
分子分型与靶向药物的选择
医生也会通过免疫组化手段对肿瘤表面的分子表达情况进行检测,例如 HER2(即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钙粘附蛋白 E(E-cadherin)、细胞增值指数 Ki-6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根据肿瘤组织中这些分子的表达情况,医生可以判断分子分型,这也是医生选择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例如, HER2 表达情况是胃癌患者通常会接受的一项检测。如果患者的 HER2 表达为阳性,提示肿瘤对于针对 HER2 的靶向药物治疗会比较敏感,因此医生一般会选择靶向药物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商品名赫赛汀)与标准化疗联合应用作为首选的治疗方式。
转移部位与治疗方式的选择
发生转移的胃癌虽然都属于 Ⅳ 期,但其药物的选择、姑息性手术的意义以及局部治疗的介入时机等会存在不同,甚至治疗的目的都会存在一定差别。例如,发生腹膜转移时,医生一般采用腹腔灌注化疗结合全身系统化疗;发生肝转移时,医生可能会采取射频消融或肝动脉栓塞化疗等。
这些差别归根溯源是由基因所决定的,例如胃癌肝转移患者以肠型为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HER2 及连环蛋白(catenin)等基因表达较高;胃癌伴有腹膜转移腹水形成者则以弥漫型为主,也有 p53 基因突变,这些都可以为临床医生中粗略筛选治疗药物提供一定依据。
其实,胃癌的个体化治疗中,医生要考虑的因素远不止以上几点,因为患者的差异还包括年龄、合并疾病、伴随用药、肿瘤相关并发症风险等,甚至家庭背景、经济条件、文化程度、治疗依从性等社会经济原因也存在很大差别,这些都是医生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外科尹松成参与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