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最早是怎么发现白血病的?

白血病如何发现的?

1827年,Velpeau医生首先报道了一例“奇怪”的病例。患者是一名酗酒和纵欲过度的63岁花匠,表现为发热、乏力、腹胀和尿路结石,入院不久即死亡;尸检排除了梅毒感染,但发现肝脾明显肿大,血液粘稠,状似“白粥”。

此后相继报道了类似病例,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发现患者血样中的有色颗粒(红细胞)明显减少,而无色颗粒(白细胞)显著增多,血液形态改变与化脓无关。

1847年Virchow首先用希腊文“白血”(leukemia)一词来描述这一病理变化。Virchow还对比了患者的无色细胞与脾和淋巴腺内残存的正常细胞形态,把白血病分为脾型和淋巴型两种类型。

1868年,Neumann在观察一例脾型白血病时,首次把白血病与骨髓改变联系在一起,推测这类白血病是“骨髓内产生的”。这一观点后来得到证实,从此明确了白血病是一类起源于造血器官的恶性疾病。

什么是白血病?

白血病是起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

骨髓是人体中最大的造血器官,它是一种海绵状、胶状或脂肪性组织,封闭于坚硬的骨髓腔内,可被骨小梁分开。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种,内含大量发育中的红细胞,造血十分活跃。成人中的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和部分淋巴细胞都由红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生成,每天生成的红细胞数约为10^11/Kg,粒细胞约为1.6×10^9/Kg,人B淋巴细胞也是由骨髓产生。

一些致病因素如感染、辐射、化学制剂等改变了细胞的遗传学特性,恶变发生于造血干/祖细胞阶段,形成了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增殖以及生存优势的白血病细胞。白血病细胞在体内无控性增生和积聚,逐渐取代了正常造血,并侵袭其他器官和系统,使患者出现贫血、出血、感染和浸润征象,最终导致死亡。

白血病被认为是一种疾病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由于过去对正常血液的成分、来源及其生理功能都知道甚少,也还没有很好的方法进行检测和研究。因而它的被发现与了解是随着科学与技术的逐渐进步而发展起来的。即使目前,虽然科学技术有很大发展,但在白血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彻底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