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期甲状腺髓样癌怎么治?我们介绍两位病友的诊疗经历,希望能帮您解开疑惑。
目录
病例 1
李女士,45 岁,单位体检 B 超发现右侧甲状腺结节(约 1.5 厘米),她的亲属没有甲状腺癌病史。
医生建议做细针穿刺活检,结果提示“可疑髓样癌”。抽血检查:甲状腺功能正常,血清降钙素和癌胚抗原(CEA,一种肿瘤标志物)水平明显升高,肾上腺超声检查未见异常。
李女士住院后,完善甲状腺 CT、心电图、肺功能、胸片等检查,排除了手术禁忌证,遂接受了“双侧甲状腺切除+右侧 VI 区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提示:右侧甲状腺髓样癌,没有腺外侵犯和淋巴结转移;分期:T1N0M0(肿瘤局限在甲状腺内,最大直径不大于 2 厘米;没有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
李女士术后恢复良好,目前已经出院,每日口服左旋甲状腺素片 1 片,定期复查,无需进一步放疗或化疗。
病例2
王先生,36 岁,体检发现双侧甲状腺结节(左侧 1.5 公分,右侧 1 公分)就诊,他的母亲曾患甲状腺髓样癌。
医生建议做如下检查:细针穿刺活检、甲状腺功能和血清降钙素、癌胚抗原 CEA、甲状腺 CT 和肾上腺 B 超检查。结果显示双侧甲状腺髓样癌,同时伴有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医生推荐先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待病情稳定后择期行甲状腺癌手术治疗。
在接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病情稳定后,医生实施了“双侧甲状腺切除+双侧 VI 区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显示:双侧甲状腺髓样癌,没有腺外侵犯和淋巴结转移;分期:T1N0M0。
王先生恢复良好,现已出院,每日口服左旋甲状腺素片 1 片 ,定期复查,无需放疗或化疗。医生建议他的一级亲属(亲兄弟姐妹、父母、子女)及时进行甲状腺体检和遗传咨询。
医生的诊疗依据是什么?
甲状腺髓样癌分为家族遗传性和散发性两类,它们的诊疗过程不同。上述两位病友的诊疗选择,医生是如何做出的呢?目前国内医生参考的是最新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我们为您简介如下:
I 期髓样癌推荐做双侧甲状腺切除 + 病侧 VI 区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服用左旋甲状腺腺素片,无需放疗或化疗。
早期甲状腺髓样癌诊疗的常见问题
甲状腺髓样癌发病率高吗?
发病率较低,仅占所有甲状腺癌的 5%。
如何知道甲状腺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如果是恶性,如何排除髓样癌?
判断结节良恶性,首选甲状腺超声检查,结合细针穿刺检查可以大大提高诊断准确性。
穿刺通常可以判别肿瘤是不是髓样癌,髓样癌还伴有血清降钙素和癌胚抗原(CEA)升高的特点,检测这两个指标可进一步确诊。
什么是遗传性髓样癌?什么是散发性髓样癌?
遗传性髓样癌是指同一家族中有血缘关系者同时或先后多人患病,患者通常携带 RET 基因突变。不存在上述情况的,就是散发性髓样癌。散发性髓样癌约占所有髓样癌的 75%。
如何知道自己患的是遗传性还是散发性髓样癌?我的亲人需要做基因检测吗?
如果您患有甲状腺髓样癌,如何判断是遗传性还是散发性呢?首先,医生会详细询问您的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和子女)中是否有人患甲状腺髓样癌;其次,您可以去专业医疗机构检测是否携带 RET 基因突变。
目前建议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一级亲属去正规医院接受甲状腺、肾上腺检查,有条件的话检测 RET 基因突变。
遗传性髓样癌患者都会患嗜铬细胞瘤吗?为什么要先治疗嗜铬细胞瘤?会不会耽误髓样癌治疗?
遗传性髓样癌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多发性内分泌性肿瘤 2A 型(MEN2A)、多发性内分泌性肿瘤 2B 型(MEN2B)和家族性甲状腺髓样癌(FMTC)。其中 MEN2A 最常见,占所有遗传性髓样癌的 95%。MEN2A 和 MEN2B 患者嗜铬细胞瘤发生率分别为 42% 和 40%;FMTC 不伴有嗜铬细胞瘤。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可导致阵发性高血压,先做甲状腺手术可能诱发高血压危象或心衰等,因此应先切除嗜铬细胞瘤。这不会耽误髓样癌治疗。
病例 1 中的李女士没有髓样癌家族史,为什么也要筛查嗜铬细胞瘤?
有两个原因。首先,患者口述不一定能反映真实情况,李女士的一级亲属可能有人患髓样癌,但未发现。其次,李女士可能是家族中第一位发病者。笔者所在中心建议所有髓样癌患者常规做肾上腺 B 超检查。
I 期甲状腺髓样癌术后需要放疗或化疗吗?
I 期髓样癌不伴有甲状腺腺体外侵犯和淋巴结转移,首选手术,对于医生评估不存在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通常无需放疗或化疗。
髓样癌术后如何服用左旋甲状腺素片?
手术切除了全甲状腺,术后需要终生服用左旋甲状腺素片,补充术后甲状腺激素的缺失。如果只切除了单侧甲状腺,术后一般需要服用 3 个月后停 1 个月,复查甲状腺功能正常就可以停药了。
每日清晨空腹服用,剂量根据甲状腺功能化验结果调整,维持促甲状腺激素(thyrotropin,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甲状腺激素(T3 和 T4)在正常范围即可。如果您怀孕了,剂量调整需要咨询产科医生。
免责声明:
肿瘤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极为复杂,治疗要充分考虑个体化差异,该病例并不能代表“相似患者”的治疗决策。关于您具体的治疗方案,请听取主管医生的专业意见。
共同撰写: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马奔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