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最新乳腺癌筛查指南更新了!

  6月23日 ,美国妇产医师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ACOG)颁布了最新乳腺癌筛查指南。

  哪些原则应该更新了!

  对照国内外最新的指南,我们发现了不少我们习以为常的观点正在被更新,一些无效的被指出,一些确认有效的需要更加被重视:

  1、乳房触诊自查,不能降低乳腺癌风险

  乳房触诊自查,是很多「科普」文章里都提到过的一个「预防」乳腺癌的方法。遗憾的是,现有所有指南(包括中国指南中),目前均不推荐患者自己进行乳房自查。

  指南认为,不能降低乳腺癌的检出率和死亡率,反而由于过度检查,很容易错将正常乳腺和孤立性结节误认为是乳腺癌(假阳性),导致恐慌甚至导致过度手术治疗。但是,对乳腺疾病的知识普及,特别是对乳腺癌的警示,可以提高其自我检出率。

  第一时间判断乳腺癌特有临床表现,如肿块、乳头溢液、乳房皮肤「橘皮样」改变等,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及时入院检查率,当发现自己出现类似症状时,应该第一时间进行就诊。

  2、乳腺检查,只有钼靶可靠!

  目前最常用,也最有效的乳腺癌筛查,是 X 线钼靶进行检查。其其临床可靠性已经被证实和被本指南认可。

  除了钼靶之外,MRI 和 B 超乳腺筛查也在临床广泛应用。MRI 多用于疑似病例的补充检查及高危人群筛查,而乳腺 B 超多在我国基层设备不足地区,作为 X 线钼靶的补充检查(但尚未在大规模流行学证明其可靠性。)除此之外,其他红外线扫描、核素扫描、导管灌洗、血氧检测等各自方式,均不被临床证据所支持!

  3、乳腺癌高危 = 基因突变 + 家族史

  近年来,由于基因测序及相关研究的进展,乳腺癌和 BRCA1、BRCA2 基因突变的关系越来越得到证实。

  JAMA 最新一篇实验性文章显示,10,000 例 BRCA1、BRCA2 基因缺陷患者当其存活到 80 岁时,BRCA1 突变患者中 72% 最终会患上乳腺癌,44% 会患上卵巢癌;而在 BRCA2 突变患者中,这一数字分别是 69% 和 17%。

  同时,如果你的直系亲属中存在乳腺癌患者。一般来说,你再患乳腺癌的风险就非常高了。

  目前各种研究认为,乳腺癌的高危因素既为基因突变和家族史,完整的列表如下:

  ⑴有明显的乳腺癌遗传倾向者。

  ⑵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中有 BRCA1 / BRCA2 基因突变的携带者。

  ⑶亲属中具有一个或多个乳腺癌患者。

  ⑷卵巢上皮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患者。

  ⑸家族中有男性乳腺癌患者。

  ⑹既往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患者。

  ⑺既往行胸部放疗者。

  如何规范筛查?

  临床查体和其他手段查体的频次一般建议是:

  1、临床乳腺查体频次,可以在患者同意的情况下,从 25 岁开始每 1~3年进行一次;

  2、乳腺癌非高危人群中,40 岁起(最晚不超过 50 岁)就应该进行 X 线钼靶筛查,每 1~2 年进行一次,持续进行到 75 岁为止;

  3、40 岁之前,75 岁之后的筛查应在患者和医生的共同决策下进行。

  乳腺癌的症状

  1、典型症状

  乳腺癌的典型体征有:乳腺肿块,80%的乳腺癌患者以乳腺肿块首诊;乳头溢液;皮肤改变,乳腺皮肤出现一个小凹陷,像小酒窝一样;乳头、乳晕异常;腋窝淋巴结肿大。

  2、其他症状

  患者还可有消瘦、疲倦、乏力、有低热、食欲差等表现。

  诊断依据

  1、乳腺钼靶X线摄片:乳腺X线摄影是目前诊断乳腺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也是目前能检出临床尚不能触及的微小肿瘤的手段之一。

  2、B超扫描:在显示腋窝淋巴结及分辨囊实性肿物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对致密乳腺患者应行B超检查。 

  3、细针肿物穿刺细胞学检查:抽取少量组织涂片,在显微镜下依据细胞形态判断病变性质,其结论可作为确诊依据。

  日常护理

  1、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调整好生活节奏,保持心情舒畅。 

  2、坚持体育锻炼,积极参加社交活动,避免和减少精神、心理紧张因素,保持心态平和。

  3、积极治疗乳腺疾病。

  4、不乱用外源性雌激素。

  饮食调理

  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维生素、胡萝卜素、橄榄油、鱼、豆类制品等,不过量摄入肉类、煎蛋、黄油、奶酪、甜食等,少食腌、熏、炸、烤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