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能听说过MDT,它的全称是“多学科综合团队(multiple disciplinary team,MDT)”治疗,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是指综合运用多学科、多种方法,提供个体化、全面的诊疗方案,很像现代战场上的多兵种联合作战。
那么,MDT具体怎么做?我们通过王阿姨的诊疗经过来一探究竟。
目录
王阿姨的故事
王阿姨今年60岁,1年来她常感到气促,近1个月明显加重。去当地医院做了胸部CT,显示右上肺中央型肺癌,4.2 × 3.2厘米,同时纵隔内多发肿大淋巴结,考虑转移。
来广东省人民医院就诊后,抽血检查提示几项肿瘤标志物都有升高,包括癌胚抗原(CEA)6.02ng/ml、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抗原(CYFRA21-1)5.25ng/ml、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14.58ng/ml。外周血检查还发现EGFR基因19号外显子突变。
根据这些结果,医生考虑右上肺肿物是恶性的,并作出了临床分期:cT2bN2M0 ⅢA期。“c”是指临床分期;“T”代表肿瘤(Tumor),描述肿瘤病灶的大小和范围,王阿姨胸部CT显示肿瘤最大径为4.2 厘米,属于T2a期;“N”代表淋巴结(Lymph Node),胸部CT上“纵隔多发肿大淋巴结”属于N2期;“M”代表远处转移(Metastasis),没有发现远处转移,则标注为 M0。综合这三个指标,王阿姨的肺癌处于“ⅢA”期。
此后PET-CT检查结果符合上述诊断:右肺上叶后段软组织肿块(2.3×4.1×3.0厘米,SUVmax7.5),区域多组淋巴结增大(右上、下气管旁淋巴结,最大的1.6×2.8厘米,SUVmax3.9),考虑中央型肺癌,合并区域淋巴结转移。
第一次MDT讨论:建议通过EBUS取肿瘤及纵隔淋巴结活检
王阿姨的主管医生邀请了肺内科、肺外科和放疗科专家一起讨论。根据王阿姨的情况,专家们认为恶性可能性很大,临床分期为ⅢA期,这一分期的治疗方案比较复杂,手术、放疗、化疗既可以单兵作战,也可以三种方法撸起袖子一起上,如何针对患者病情选择最合适的方案呢?专家们讨论认为在没有远处转移的情况下,纵隔淋巴结分期是影响治疗决策的关键因素,因此建议行超声支气管镜(EBUS)检查取活检,明确纵隔淋巴结有无转移,确定N分期。
于是,外科医生为王阿姨做了EBUS检查,取了肿瘤组织和肿大淋巴结活检。
病理提示:右上叶浸润性腺癌,右下气管旁淋巴结腺癌转移。分子病理提示:有EGFR基因突变【EGFR 19del(+)】、ALK基因阴性。
第二次MDT讨论:确定治疗方案
得到这些关键信息后,王阿姨的主管医生又召集了第二次MDT讨论,除之前的专家外,还邀请了对肺癌驱动基因非常了解的转化中心实验室专家。
内科和放疗专家:
王阿姨被确诊为腺癌、并有EGFR敏感突变,分期为ⅢA-N2,有右下气管旁淋巴结转移,无远处器官转移,根据美国和我国肺癌指南,首先考虑以手术为核心的治疗策略。需要外科医生先评估能否完整切除,如果没有手术机会,则考虑目前的标准治疗——同步放化疗。
外科专家:
ⅢA期肺癌的治疗,需要考虑三个要素。
1、纵隔淋巴结有无转移及转移个数。
从影像学及EBUS结果来看,根据ESMO指南,王阿姨的肺癌有可能切除,但因为PET-CT提示纵隔多站淋巴结转移,存在无法完整切除的风险。
2、原发灶切除范围。
通过影像学判断,肿瘤有可能侵犯了右主支气管,而EBUS检查未提示右主支气管及右上叶支气管腔内有新生物,因此目前考虑原发灶行右上肺叶切除术,但不排除右全肺切除术或袖状切除术的可能性。
3、治疗方案的先后顺序。
结合前两者,目前计划行右上肺叶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但由于纵隔多站淋巴结转移,如果直接手术,无法完整切除淋巴结的风险较大,因此可以考虑新辅助化疗+手术治疗。
先行化疗后复查,如果能实现N2“降期”(肿瘤及淋巴结侵犯范围缩小),就可以降低切除不完整的风险。如果化疗后效果不佳甚至病情进展,则考虑放弃手术、改用同步放化疗。
由于王阿姨存在EGFR基因19外显子缺失突变,使用EGFR抑制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等)治疗应该有效,专家们还讨论了术前尝试口服靶向药物来为肿瘤“降期”。但由于目前还缺乏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这种做法,所以不能作为临床常规推荐。
小结
通过对王阿姨病情的两次多学科专家讨论,我们可以看出,ⅢA-N2期肺癌的治疗策略比较复杂,可能涉及多学科的治疗手段,必须内科、外科、放疗科等多学科综合讨论,才能制定出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免责声明:
肿瘤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极为复杂,治疗要充分考虑个体化差异,该病例并不能代表“相似患者”的治疗决策。关于您具体的治疗方案,请听取主管医生的专业意见。
共同作者:广东省人民医院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 陈志勇医生 张嘉涛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