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什么是“放射性粒子”?
“放射性粒子”,俗称“粒子刀”。
专业人员将具有放射性的核素密封在一个金属壳里,制成不到一毫米粗、半厘米长的“粒子”。医生在超声、CT等影像学技术的引导下,通过胸腔镜等内镜或手术,按照一定的间隔,像“布雷”一样将粒子放入肿瘤内部或旁边。这些“打入内部”的粒子会在一定时间内发出射线,杀灭肿瘤。
相比其他治疗方法,放射性粒子能最直接地近距离杀灭肿瘤。其中,碘125(I-125)粒子在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
I-125被植入肺癌病灶后,这种微小的放射源能发出持续、短距离的放射线,杀伤肿瘤组织;随着距离的增加,放射性迅速衰减,因此保护肿瘤周围正常组织不受损伤、或损伤很小。要发挥粒子最好的疗效,需要植入位置准确、同时确保粒子在空间分布和位置上的稳定性。
哪些肺癌患者可以考虑使用“粒子刀”?
放射性粒子目前并不是肺癌的常规治疗,其临床应用仅限于其他标准治疗手段如放化疗、靶向治疗失败后的姑息或辅助治疗,例如局部晚期肺癌手术、放疗等标准治疗失败后的局部肿瘤进展,或晚期患者的姑息治疗。此外,它跟普通放疗一样,也是一种局部治疗,仅在局部产生效果,不能单独治疗多发全身转移的晚期患者。
放射性粒子治疗需要注意什么?
对医生而言,治疗的关键是粒子植入的技术性问题。医生可以在CT图像引导下、通过支气管镜把粒子放入肿瘤区,粒子的位置与分布要恰到好处。
植入后,您就成了“行走的放射源”,建议您术后穿着铅防护衣,避免医护人员、家属和周围其他人受到辐射。植入后90天内,如果没有穿铅防护衣,需要与周围人保持“警戒距离”(约1.5米)。
植入后,需要定期观察粒子有没有脱落。植入肺部的粒子可能会咳出来,您在咳嗽时要格外留意。如过发现粒子掉出来,应及时装进密闭的铅容器内,并送到医院回收。
“粒子刀”治疗可能有哪些不良反应?
粒子治疗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是穿刺引起的,比如出血、感染、气胸等,还有一种少见但比较危急的情况,就是空气栓塞(肺里的空气进入血管,造成栓塞)。
不过,请您相信,对于常见的并发症,医生会做好充分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只要积极配合医生,及时处理即能避免。
共同审核:广东省人民医院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 潘燚主任医师 陈志勇医生 张嘉涛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