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种很常见的流行疾病,1 型糖尿病是其中的一种,多数普通人的印象就是 1 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终生注射胰岛素治疗。医学上认为,1 型糖尿病是在遗传和环境因素作用下,胰岛 β 细胞受到破坏,引起胰岛素绝对缺乏,即患者的胰岛素很少或几乎没有。
1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常常明显升高,临床表现“三多一少”症状较明显,即多尿、口渴、多饮、多食和消瘦,容易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这种急性并发症,所以患者常常需要注射胰岛素来维持生命。
以往认为 1 型糖尿病主要见于儿童,尽管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均可患有 1 型糖尿病。国外发达国家已经有 1 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数据,在 1985~1994 年期间,中国儿童人群中 1 型糖尿病的发病率约为 0.51/10 万人年,是世界上 1 型糖尿病发病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成年人患 1 型糖尿病的也不少,但 20 岁以上人群的 1 型糖尿病患病率情况还不清楚。
我国幅员辽阔,还没有一个针对全人群(即各个年龄段的人群)的 1 型糖尿病发病率数据。直到最近,我国在中华医学会的主持下也做了这方面的调查研究,使我们也有了自己的1 型糖尿病流行病学资料,了解到各个年龄段的人群 1 型糖尿病的发病和患病情况,有利于疾病的防治。
我国 2010~2013 年间所有年龄段人群的 1 型糖尿病发病率调查分析显示,研究调查了中国的不同地区,包括东北部、北部、西北部、中部和南部、东部,总共涉及到 1 亿 3300 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 10%,其中年龄在 15 岁以下的人口占 6%。调查收集了超过 20,000 例患者,确认了 5018 例新发病的 1 型糖尿病患者,其中 1239 名患者为 0~14 岁,1799 名患者在 15~29 岁,30 岁以上有 1980 名患者,20 岁以上的患者约占患者总数的 65.3%,2755 名患者(54.9%)为男性。
1 型糖尿病在各个年龄段的发病率如下:全年龄段发病率为 0.93/10 万人年,15 岁以下儿童发病率为 1.90/10 万人年,15~29 岁人群发病率为 1.02/10 万人年,30 岁及以上人群发病率为 0.51/10 万人年。
这些资料显示,在小于 15 岁的人群中,1 型糖尿病的发病高峰在 10~14 岁,女孩发病率高于男孩;而对于年龄大于 15 岁的人群,随着年龄增加,1 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步下降。但是,成年人在人群中占的比重大,因此成年发病患者占的比例大,估计全国每年新增加超过 13,000 名 1 型糖尿病患者,其中超过 9000 名为 15 岁以上的成年人。过去 20 年来,中国 15 岁以下儿童 1 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快速增加,但是整体上看,中国仍然是 1 型糖尿病发病率低的国家。
另外,研究还发现,15 岁以下儿童 1 型糖尿病发病率与纬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北方发病率较高,而南方发病率较低,在研究的 13 个地区中,兰州的 1 型糖尿病发病率最高,为 1.57/10 万人年,其次为哈尔滨,第三是武汉,成都最低,不过,在高年龄组人群中没有发现这种相关关系。
1 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但是考虑到近年来 1 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疾病的增长不能完全用遗传因素来解释,那么,在胎儿期、新生儿期以及儿童期的环境因素就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环境因素包括出生体重过高、早期快速的生长发育,还有早期的喂养方式,如牛奶喂养。
另外,还有研究发现病毒感染可能会导致胰岛 β 细胞损伤。其他的因素,如心理压力、气候影响也可能会加速疾病进展,维生素 D、温度和人口密度可能会影响 1 型糖尿病的地区分布。
国际上,1 型糖尿病的预防策略主要包括:
- 避免环境诱因,如牛奶、谷物等,注意补充 Ω-3 脂肪酸或维生素 D;
- 采用针对特异性抗体的疫苗,目的是诱导免疫耐受,即增加机体对相关的免疫损伤因素的承受能力;
- 不针对某个抗原的系统性免疫疗法,如疫苗、免疫抑制剂以及细胞疗法等,使机体的免疫能力整体上受到抑制;
- 代谢性调整,如减肥、控制热量摄入、坚持体育锻炼等。
总之,1 型糖尿病发病率近年来增加明显,儿童易患病,但成人占多数。病因还很不清楚,相关危险因素是疾病防治的靶点。随着流行病学研究以及基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有望可以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