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患者还是希望等到四五十岁症状严重了再手术,那到时候的手术效果会跟年轻时手术的效果一样吗?
大夫:首先我想谈一下长期服药。虽然长期服药控制了症状以后,可以减轻对食道黏膜的损害,但长期服用抑酸剂,不产生胃酸,一方面影响消化功能,另一方面也会有一定的副作用,比如肝肾功能损害,还有一部分病人会出现白细胞减低。当然,单纯从手术效果来说,一个患者在30岁还是50岁接受抗反流手术,差别并不大,但是从身体对手术的承受能力来考虑,肯定是年轻的患者心肺承受能力更强,术后下床活动更早,恢复更快。
对于预防巴雷特食管,手术和药物哪个效果更好?
大夫:手术胜于药物。药物治疗是抑酸但不抑制反流,食道下端的黏膜还在受到胃内容物的刺激,只不过刺激性减少;手术可以完全控制反流。澳洲曾经有过一个五年的临床试验,结果发现术前有巴雷特食管的病人,做了腹腔镜胃底折叠手术以后,绝大多数病人的巴雷特食管不再进展了,有一部分患者的巴雷特食管还痊愈了。这是手术相对药物治疗的优势。
医生怎么判断患者该手术了?
大夫:和睦家医院是普外科和消化内科紧密合作。病人首诊去消化内科,胃镜检查食道下端是否有黏膜改变,以及轻重度,来对患者做出诊断和病情的分级。
然后由消化内科医生对患者进行八周的药物治疗。有些患者已经服药五六年了,就不需要进行这一步了。
接下来需要做上消化道造影,就是老百姓经常说的喝钡餐,然后在放射线下透视。这项检查不仅能看出食道有没有狭窄,有没有食道裂孔疝,还可以看出食道动力好不好。如果食道蠕动好,钡剂可以顺利到达胃里,胃再把钡剂排下去。胃镜只能静止地看,造影可以动态地看,二者需要结合起来。
最后,诊断的金标准是食道下端的24小时测酸和测压。这个检查在门诊就可以进行,不需要住院,患者也不痛苦。把一个直径大约两毫米的塑料软管经鼻咽送到食道,软管顶端有个探头可以喷水,根据喷出的水从食道壁上反射回来的压力,来测定食道下端括约肌的压力。
这个仪器需要携带24小时,患者可以戴着回家,吃饭、活动、上班、睡觉都不受影响。如果患者感觉有反流,就按一下仪器上的键。第二天回到医院把仪器摘除,然后医生会利用软件对记录下的信息进行分析,统计患者24小时内有多少次反酸,这些反酸和什么因素相关,并得出反酸的评分。如果评分大于14为超出正常值,大于50是中度反流,大于100是重度反流。
这四个步骤是标准治疗方案中非常必要的。经过这样系统的评估,最终确认患者是否有手术指症。
哪些患者不适合手术?
大夫:对于食道动力不足的患者,随着腹腔镜手术的进一步发展,可以适当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比如腹腔镜部分胃底折叠术,这样既能有效控制反流,又不会因为抗反流活瓣太紧而影响食道动力,导致患者吃不下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