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分享:靶向治疗后出现脑转移怎么办?

肺癌经过治疗后病情又出现进展,这是很多患者要过的一个坎儿。进展后的治疗也比较复杂,治疗决策与肿瘤进展的方式(局部进展或远处转移)、数目(寡病灶或多个病灶)、大小、患者的一般情况、有没有伴随疾病、之前使用标准治疗后病情控制的时间等因素都有关系。

这时候,就需要“多学科综合团队(multiple disciplinary team,MDT)”讨论,在参照专业指南的情况下,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下面我们就通过何女士的故事,看看面对肺癌一线治疗后出现脑转移这种棘手情况, MDT是如何展开讨论并制定方案的。

何女士的故事

何女士一年前无缘无故开始出现咳嗽和咳痰,反复发作,并咯出血丝,她去医院做了全面检查,被诊断为肺腺癌,而且已是晚期,双肺有多个转移灶,失去了手术机会。幸运的是,她的肿瘤组织基因检测提示,肺癌驱动基因EGFR 21号外显子上出现了L858R突变。这是一个敏感的突变位点。

根据美国和我国的肺癌指南,医生推荐使用厄洛替尼(第一代EGFR抑制剂)做靶向治疗。治疗三个月后,何女士复查CT发现,肿瘤病灶缩小了很多,有的病灶几乎消失。

然而,8个月后,她出现头痛并伴有头晕。医生建议头颅磁共振检查,发现大脑出现了一个转移病灶;而胸部CT提示,胸内病灶较以前变化不大。

何女士感到疑惑:肺部病灶控制得好,为什么会出现转移呢?是药物无效了吗?

第一次MDT讨论:脑转移灶如何处理?

主管医生为她召集了第一次MDT讨论。

肿瘤内科医生:

何女士肺内病灶控制良好,持续8个月时间,并且没有其他临床症状,颅内出现单个新发病灶,属于局部进展型。

EGFR突变患者靶向治疗后出现局部进展,继续服用原药物、并联合局部治疗(即单独对脑转移灶治疗),能够延长肿瘤控制时间。因此,对于何女士,适当的治疗措施是继续服用厄洛替尼,联合局部治疗处理颅内转移灶。

放疗科医生:

针对何女士这种单个脑转移病灶,以往建议全脑放疗(whole brain radiotherapy,WBRT)联合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WBRT能减少颅内新发病灶的出现。

但最近有研究表明,SRS单独治疗能带来相同的生存获益,同时减少全脑放疗的不良反应。SRS是何女士的可选治疗策略,有待外科医生先评估能否手术切除。

肿瘤外科医生:

转移灶在大脑较浅位置,大小在1~3厘米之间,何女士身体状况尚可,可以手术。进行手术有以下几点好处:1.切除转移瘤,可以消除转移灶对周围脑组织的刺激,迅速缓解症状;2.获得肿瘤组织,可以进行基因检测,为以后靶向治疗做准备;3.手术能切除全部肿瘤,达到局部治愈。根据国内外临床指南,手术治疗更合适。

最后,各专业医生一致认为:积极干预脑转移病灶,能给何女士带来比较大的获益,采用手术治疗更合适,同时继续服用厄洛替尼。

一周后,何女士在神经外科顺利接受了脑部肿瘤手术切除。脑转移瘤基因检测表明:L858R和T790M两个突变均为阳性。前面已经介绍,L858R突变是敏感突变,吃厄洛替尼可以控制肿瘤发展;T790M却是耐药性突变,厄洛替尼等第一代靶向药无效,而第三代靶向药奥希替尼是专门克制这个耐药靶点的药物。

何女士又陷入纠结:究竟要不要马上换用奥希替尼治疗呢?

第二次MDT讨论:是否需要立刻换用奥希替尼?

主管医生为她召集了第二次MDT讨论。

肿瘤外科医生:

脑转移灶的基因检测结果显示T790M突变(+),可能导致厄洛替尼耐药。根据美国和国内指南,奥希替尼可作为她后续的治疗选择之一,但使用时机尚需要讨论。

肿瘤内科医生:

何女士的颅内病灶已经切除。目前没有其他新发远处转移病灶,并且肺部病灶控制稳定,厄洛替尼对肺内肿瘤仍有效果,因此,可以继续厄洛替尼治疗,延长总体的获益时间。待疾病进展后,可再换用奥希替尼治疗。

最后,何女士继续服用厄洛替尼治疗,目前病灶控制良好。

免责声明:

肿瘤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极为复杂,治疗要充分考虑个体化差异,该病例并不能代表“相似患者”的治疗决策。关于您具体的治疗方案,请听取主管医生的专业意见。

共同作者:广东省人民医院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 陈志勇医生 魏雪武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