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分享:乳房上摸不到的小肿物也不能忽视

一位 30 岁的女性,体检时超声检查发现乳房肿物,但自己并未摸到乳房有明显肿块。该女性有乳腺增生病史 3 年,家族中并没有亲属患乳腺癌或卵巢癌。这种情况是否需要处理?

诊断小肿物,影像学手段离不了

体检时乳腺超声检查发现右侧乳房外上部有 1 厘米大小的肿物,但医生查体时并没有摸到明显肿物,双侧腋窝及锁骨上也没有摸到肿大的淋巴结,并且乳房外形也没有异常。

由于影像学检查对于筛查和诊断乳房肿瘤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医生建议进一步接受乳腺超声检查,超声报告怀疑右乳外上部的结节可能为恶性,乳腺超声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 4B 级,建议手术治疗。乳腺磁共振成像(MRI)亦怀疑为乳腺癌。

医生分析认为,上述报告均提示乳房内可能存在乳腺癌,BI-RADS 分级中的数字具有提示作用,数字越大则肿物为恶性的概率越大,4B 级表示肿瘤为恶性的可能性中等,需完善检查。

小肿瘤:保乳手术与病理确诊“双管齐下”

影像学检查提示肿瘤为恶性的可能性中等,虽然病理活检为确诊肿瘤的金标准,但是该女性的肿瘤病灶较小,无法在术前进行穿刺活检检查明确诊断,只能通过手术切除肿物再进一步诊断。

那么,采用何种手术方式?目前认为,对于早期乳腺癌,如果肿瘤直径较小,病灶与乳房体积的比例适当,预估保乳术后能够保持良好的乳房外形,且患者本人具有保乳意愿且无保乳禁忌证,适宜接受保乳手术。该女性在影像学检查中发现的肿物较小,且病灶为单发,符合保乳手术指征,并且较年轻,保乳手术相较于乳房全切手术,对乳房形态、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影响较小,接受保乳手术后能较快回归家庭及社会生活。

因此,在完善相关检查,医生在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的情况下,制定了如下手术方案:先行右乳肿物切除活检,明确肿瘤良恶性,如为恶性,则进行右侧乳腺癌保乳手术,同时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如术中冰冻病理提示不适宜进行保乳术或前哨淋巴结发现转移,则进行乳房全切手术或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手术切除右乳肿物后,术中冰冻病理检查证实为癌,遂行右侧乳腺癌保乳手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最终保乳手术成功,前哨淋巴结未见转移。

保乳术后,辅助治疗“跟上”

术后病理结果为:乳腺中-高级别导管原位癌,肿瘤大小 0.9 厘米×0.8 厘米,前哨淋巴结未见转移癌,切缘均未见癌,pTNM 分期 pTisN0(sn)。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细胞增殖指数 Ki-67(约10%)。

越来越多研究显示[1][2],对于导管原位癌,保乳手术加放疗具有很好的局部控制率,与乳房切除术的生存率相似。根据手术情况及术后病理结果,该患者通过保乳手术可达到清除病灶的效果,术后辅助放疗可降低乳腺局部复发率。

该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导管原位癌,该类型乳腺癌不需辅助化疗。免疫组化提示肿瘤激素受体阳性,即ER(++)、PR(+++),这类患者为进行内分泌治疗的适宜人群,并且,内分泌治疗经典药物他莫昔芬(Tamoxifen),已被证实可有效降低导管原位癌患者同侧乳腺癌复发及对侧乳腺癌新发的风险。

越来越多研究显示,对于导管原位癌,保乳手术加放疗具有很好的局部控制率,与乳房切除术的生存率相似。根据手术情况及术后病理结果,该女性通过保乳手术可达到清除病灶的效果,术后辅助放疗可降低乳腺局部复发率。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导管原位癌,该类型乳腺癌不需辅助化疗。免疫组化提示肿瘤激素受体阳性,即 ER(++)、PR(+++),这类患者为进行内分泌治疗的适宜人群,并且,内分泌治疗经典药物他莫昔芬(Tamoxifen),已被证实可有效降低导管原位癌患者同侧乳腺癌复发及对侧乳腺癌新发的风险。

基于以上考虑,该女性接受了术后辅助放疗,并口服他莫昔芬辅助内分泌治疗 5 年。

小结: 对于导管原位癌这类早期病灶较小的乳腺癌,术前活检难度较大,可在保乳手术的同时对切除的病灶进行病理诊断。保乳手术后辅助放疗可降低乳腺局部复发率,对激素受体阳性者进行辅助内分泌治疗可降低同侧复发及对侧新发乳腺癌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