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CT 检查在肝癌诊治中的价值

影像学检查技术在肝癌的诊断、分期、疗效评价以及预后判断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什么是 PET-CT?

PET-CT 的全称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是一种功能与解剖融合的先进影像学检查手段,通过向体内注射微量的放射性显像剂,来显示体内功能代谢异常的病灶,并借助 CT 精确的解剖定位及形态改变信息,从功能代谢与解剖形态变化两方面来综合反映病灶情况。

PET-CT 对肝癌诊治的独特价值

18F-FDG(氟 -18- 脱氧葡萄糖)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放射性显像剂,那 18F-FDG PET-CT 检查在肝癌诊治中有哪些独特临床应用价值呢?

诊断

PET-CT 检查对肝细胞癌诊断灵敏度较低,尤其是中高分化级别的肝细胞癌。

但对于治疗后进行随访的肝细胞癌患者,如果 CT、MRI 等常规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异常,但甲胎蛋白 (alpha fetal protein, AFP) 进行性或持续升高,临床怀疑有肿瘤残留、复发或转移,进行全身 PET-CT 检查可能会寻找到一些肝外复发转移灶或肿瘤残留灶。

分期与再分期

PET-CT 检查最大优势是,一次成像可获得患者全身图像(常规从头至大腿中段),全面直观地评价患者全身病灶情况(淋巴结转移及远处器官的转移),便于临床医生进行准确分期,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PET-CT 借助功能影像优势,可以早期发现糖代谢异常摄取而无明显形态学变化的病灶,如形态大小正常的淋巴结。

因 PET 功能影像不受解剖结构的影响,可准确显示解剖结构发生变化后或者是解剖结构复杂部位的复发转移灶,使得 PET-CT 检查可以对于肝癌术后或综合治疗后患者进行准确的再分期。

疗效评价

PET-CT 作为疗效评估手段,可以从病灶糖代谢变化情况来早期评估肝癌治疗的疗效。尤其是目的在于抑制肝癌活性的靶向药物,将比常规影像学方法依据肿瘤大小变化来评估疗效更加敏感、准确。

此外,一次成像可以全面评价全身病灶糖代谢以及形态学变化情况,以便临床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使患者避免不必要的痛苦,延长患者生存期。

指导放疗生物靶区的勾画、穿刺活检部位

PET-CT 检查可以同时提供肝癌病灶的功能与解剖信息,指导放疗生物靶区的整体范围和靶区体积的计算。

由于部分肝癌病灶内部易出现坏死,依据 PET-CT 检查显示病灶糖代谢高摄取的部位进行穿刺,将可以避开坏死区,提高穿刺阳性率和准确性。

评价病灶的恶性程度和预后

临床上常用 SUVmax 值作为衡量病灶糖代谢摄取高低情况。18F-FDG 是葡萄糖类似物,一般而言,病灶糖代谢摄取越高即 SUVmax 值越高,说明肿瘤细胞代谢旺盛,肝癌的恶性程度越高,患者的预后越差。因而根据 18F-FDG 摄取高低可以初步评估患者预后情况。

肝移植术前筛查和术后评估

18F-FDG PET-CT“一站式”全身显像,能更好地筛选出通过肝移植受益的患者,提高移植患者的生存率,且根据肿瘤分期、糖代谢摄取情况来预测患者预后情况。

肝移植术后评估,PET-CT 检查可早期探测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和转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