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内镜治疗有哪些方法?

早期食管癌,有时可通过一种“没有切口的手术”的来根治,这就是内镜下治疗。它的治疗过程类似胃镜,无需开胸或开腹,就可以直接在体内将病变组织切除或灭活。疗效与外科手术差不多,还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生存率可超过 95%。

内镜下的微创治疗可分为两类:内镜下切除术 (endoscopic resection,ER) 和内镜下非切除治疗。

内镜下切除术 

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多环套扎黏膜切除术 (multiband mucosectomy, MBM)。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20 世纪 90 年代,EMR 诞生了。它通过内镜下的电刀,切除局部隆起的黏膜。直径较小(小于 2 厘米)的病变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直径较大的病变,需要进行多次分片切除(如下图)。

它的缺点是只能切除黏膜病变,黏膜下肿瘤不能完全切除;虽然能对大病灶进行分割切除,但术后局部复发的风险很高;它也不能切除病变组织做病理活检,无法对肿瘤的良恶性和分期进行最终诊断。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2000 年,ESD 被报道用于早期食管癌,不仅可以切除任何大小、形状的病灶,而且治疗效果跟外科一样。在我国,ESD 于 2006 年开始用于临床上。

它就好比从食管壁上“铲除”肿瘤(如下图)。医生通过内镜自带的工具,将黏膜层抬举起来;再通过内镜下的电刀,沿着黏膜层下面的水垫,将病变所在的全部黏膜层和大部分黏膜下层组织,完整剥离下来。

一般来说,ESD 适合治疗大于 2 厘米的黏膜病变。小于 2 厘米的病变尽管也可用,但并发症比 EMR 多一些,风险较大。

多环套扎黏膜切除术

医生会将一个专用的“套扎器”安装在胃镜头端,然后将病灶吸入一个透明帽内,把套扎圈释放掉,形成一个“假息肉”。接下来,医生再用“圈套器”套住病灶下方,通电切除,随后取出标本和套扎环。这种切除可以进行多次,将病灶完全切掉 。

据报道,MBM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高于 EMR,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 ESD。它的优势在于,可以利用套扎器将病变组织的黏膜下层和肌层分开,避免穿孔等并发症。

切除病灶后,医生会通过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 (argon plasma coagulation, APC)、止血钳、钛夹等方法,对创面进行处理,以消除残余病灶和裸露血管,防止迟发性出血和穿孔。ESD和MBM治疗后,医生还会取出一部分癌组织送往病理科,进行病理诊断。

想了解更多内镜切除术的知识,以及您是否适合做,可阅读以下文章:

内镜下非切除治疗

内镜下非切除治疗包括射频消融术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光动力疗法 (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氩离子凝固术 (argon plasma coagulation, APC)、激光疗法、热探头治疗和冷冻疗法等。这些技术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内镜切除术联合应用。

内镜下非切除治疗对一些特殊情况的病变有着独特的优势,比如:

  • 射频消融术

适用于多发、病变较长或累及食管全周的病变,穿孔和术后狭窄的发生率低。

  • 冷冻疗法

可用于不适合手术且内镜治疗无效的患者。它主要作用是缓解症状,而不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 光动力疗法

可用于处理大面积、早期、多灶性病变,治疗后应注意光过敏反应、穿孔、狭窄等不良反应。

不过,非切除治疗不能获得组织标本做病理检查,无法明确肿瘤是否根除,因此,治疗后需密切随访,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想了解更多内镜下非切除治疗的相关知识,以及您是否适合做,可阅读以下文章:

两种内镜治疗方法,我该怎么选择?

如果您符合内镜下治疗的适应证,那么两类方法都能够实现根治。但前面提到,非切除治疗无法获得确切的病理诊断结果。因此,如果您的身体状况可以承受有创性治疗,首选、也是医生推荐的,都是内镜下切除手术。

共同撰写: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内镜中心 王警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