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低下是怎么回事

成年人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为(1-3)×10个/L,直径为2-3um。血小板在长期内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无功能的细胞碎片。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如人的血小板数为10-30万/mm),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血小板只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液中,没有细胞核结构,即没有染色体。

血小板减少是指外周血液中血小板数目少于10万/ml(100×10/L)。

临床上根据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分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与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继发性血小板减少多见于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以及脾功能亢进等,治疗主要根据原发病而定,必要时需要输入血小板来预防大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