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了解影响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率的因素有哪些,首先需要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有哪些类型。
造血干细胞移植类型
- 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同卵双生的一方作为造血干细胞供者移植给另一方,由于基因型完全相同,称为同基因移植。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采用他人的(非同卵双生)健康造血干细胞进行的移植叫做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如果供体与患者有亲属关系,称为亲缘供体移植;如果由非亲属供体提供,则称为非血缘供体移植。
- 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新生儿脐带血中也富含造血干细胞,利用新生儿的脐带血也可以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但因其所含造血干细胞的数量较少,目前脐血移植更多用于儿童。采集脐血对胎儿和母亲都没有影响,是变废为宝。
-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自体移植时,先将患者自身正常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并冻存起来,因为化疗和放疗在破坏体内病变细胞的同时也破坏了大量正常的造血干细胞。然后,在大剂量放化疗后,将这部分细胞通过外周血管如同输血一样回输给患者。
采集造血干细胞的主要方法
其次,需要了解采集造血干细胞的主要方法。有两种主要方法,目前多用第二种。
- 抽取骨髓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作全麻或局麻,从捐献者骨盆的骨髓腔中抽取骨髓血。
- 外周血中采集干细胞:给捐献者皮下注射动员剂,利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血液成分单采术,从捐献者外周血中采集造血干细胞。
重点了解影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率的因素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一般要经过四大关口:分别是移植前化疗关、移植关、感染关和移植后排异关。只有依次顺利通过以上这四关,并定期做骨髓的微小残留病灶、供受体嵌合率等相关检查,骨髓、血象及重要脏器检查正常,才算真正成功。
导致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复发、排斥反应和感染。有些患者在移植出舱后复发,与患者疾病类型和移植时疾病状态、机体脏器功能、自身免疫反应、移植过程的并发症及供髓者与患者的基因位点匹配相符率、移植医院的综合水平都有关系。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的几个阶段均是移植是否成功的关键:
- 移植前的准备阶段:移植前患者的疾病类型和移植时机的选择,如急性白血病实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最好于首次完全缓解或复发早期;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最好在首次完全缓解后。
- 预处理阶段: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患者需要接受一个疗程的大剂量化疗和(或)放疗,在此期间白细胞也迅速下降至几乎为0,需住在无菌层流病房内,室内的空气均要经过滤去除其中的微生物及其他颗粒后才能被输入,进入洁净室的人员需要穿戴无菌隔离衣、帽、鞋、口罩、手套。患者需要每日保证鼻腔、口腔、肛周及其它全身皮肤的洁净卫生。
- 供者干细胞的动员、采集:正常情况下,外周血含造血干细胞比例较低,因此,为采集到足够量的造血干细胞,需应用细胞因子将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至外周血中。在细胞因子应用后第五天,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含量达最高峰。造血干细胞动员及采集的数量也直接影响到患者造血恢复及移植的成功
- 移植阶段:将供者的造血干细胞经静脉回输给受者,这一过程如同输血一样,但由于部分供者与患者的血型不合,即使采集干细胞过程中已尽可能的减少红细胞,但仍不可避免的有少部分红细胞残留,故部分患者会出现血型不合溶血反应,但大部分经过处理可安全的完成干细胞回输。
- 移植后早期:是造血干细胞在受者体内植活,血细胞恢复至较安全水平的这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患者处于骨髓抑制期,中性粒细胞、红细胞、血小板都处于较低水平,因此这一时期也成为极期,患者容易并发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积极的防治感染及红细胞、血小板等血制品的输注能让患者更加安全的度过这一危险期。
- 移植后中期:供者造血干细胞在受者体内植活后,受者在普通病房的观察期。在这段期间内,主要观察或处理移植后的并发症,如受者一般情况好,无严重并发症可出院。部分患者可出现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aGVHD),俗称“排异反应”,如皮疹、腹泻、黄疸等,严重的移植物抗宿主病可能致命,因此积极防治 aGVHD 也是干细胞移植成功的关键。
- 移植后后期:患者出院后定期门诊随访至移植后半年左右,若情况平稳可回当地,以后每 1~2 个月复查至移植后 2 年,以后每 3 个月复查 1 次至移植后 5 年。这期间主要可能出现的问题是移植后复发、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感染等,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可以提高移植成功率。移植后定期随访是保证移植成功的关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