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治疗是肺癌治疗史上最重要的进步之一。我们知道,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是恶性肿瘤最主要的破坏力,而靶向治疗就是巧妙地寻找到导致肿瘤无限增殖的发动机即突变的基因,通过靶向药物破坏这些特异的发动源从而很好地控制肿瘤生长。正因为其治疗机制的特异性,靶向药物对肿瘤表现出良好的控制力。
比如我们最熟识的EGFR靶向一代药物易瑞沙(吉非替尼)、特罗凯(厄洛替尼)、凯美纳(埃克替尼),有效率都达到70%以上。关于一代靶向药物,本公众号里有详细介绍。
那么今天我将基于NCCN(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及肺癌常见突变基因概率表,为大家列举几种常见的基因突变,以及目前可使用的上市药物。
一、EGFR突变
EGFR(英语: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简称为EGFR、ErbB-1或HER1)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家族成员之一。该家族包括HER1(erbB1,EGFR)、HER2(erbB2,NEU)、HER3(erbB3)及HER4(erbB4)。HER家族在细胞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EGFR基因在亚裔腺癌人群中的突变频率是10%-40%,常见突变位点:19外显子缺失突变,21外显子L858R点突变及18与20外显子突变等。
一代易瑞沙、特罗凯、凯美纳靶向的出世,创造了肺癌治疗史上的奇迹。后续抑制作用较强的二代不可逆抑制剂阿法替尼也进入大家视野,阿法替尼是靶向EGFR及HER2的双靶点抑制剂,疗效肯定,但国人的不良反应相对多些。而一代二代药物治疗在一年左右的时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在对于耐药机制的研究中发现了T790M的二次突变,针对于此的三代EGFR-TKI抑制剂AZD9291也因此普及,形成了目前三代EGR-TKI的治疗阶梯。我们也要认识到国内上市的靶向药物只有一代的易瑞沙,特罗凯,凯美纳,二代药物阿法替尼即将上市,三代药物也只有临床试验,基于药物未在中国上市,病情进展后可以进行化疗。
二、ALK融合或重排
ALK融合或重排在肺腺癌中占5%-10%,其常见的融合方式是EML4-ALK。其靶向的一代药物是国内已有的克唑替尼,可产生74%的有效率。而长期使用的患者也会在中位1-2年时间出现耐药,即发生ALK守门基因的突变导致继发耐药,从而促发了二代甚至是三代药物的出现,也形成了ALK治疗的三阶梯,但国内上市的ALK靶向药物只有克唑替尼一种,化疗仍是ALK耐药后的选择。
三、ROS1的融合
ROS1的融合在肺腺癌中突变率较低,1.2%–1.7%,常见于年轻、非吸烟、腺癌、高级别组织病理类型患者。这一基因融合与ALK类似,具有明确的肿瘤形成驱动性及较好的临床疗效。因此2017.2版NCCN指南中首次将ROS1提到肺腺癌的常规检测中,制定了该类患者特定的临床治疗路径。
对于ROS1重排阳性的患者,一线初试治疗推荐克唑替尼用药,有效率可达到72% ,耐药时间19.2
月,病情进展后可以进行化疗或PD-1的免疫治疗。
肺癌相关的突变基因还有好几种,我就不一一列举了,给大家一个图表,可以看看这些基因对应的药物。
目前肺癌的治疗已经到了个体化时代,在每一位肺癌患者接诊时更应该进行具体的类别划分,适合靶向治疗的从患者长期生存时间及质量上考虑还是应该积极地进行靶向治疗。相信也会有更对的驱动基因及药物被发现及研发,为肺癌的靶向治疗之路添砖添瓦,我们也相信更多的药物会在国内上市,为广大患者带去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