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抗糖尿病药物与贫血

  近年,糖尿病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是目前治疗糖尿病的主要目标。口服抗糖尿病药物(OHA)由于其服用方便、无创伤、易携带保存等优点,已成为糖尿病患者和医务工作者的主要治疗手段,据统计我国有50%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使用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在关注药物降血糖效果的同时,应注意药物导致的副作用,如贫血等。总体来说,OHA发生贫血的几率较低,但是面对如此庞大的服用OHA糖尿病人群,还是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可能会引起贫血的药物包括:
  1、磺脲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通过形成免疫复合物或半抗原的机制,使红细胞膜吸附凝集抗体或半抗体,红细胞易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破坏,出现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双胍类药物
  在部分病人,长期应用双胍类药物可影响小肠内维生素B12的吸收,引起VitB12缺乏,导致DNA合成障碍,形成巨幼细胞性贫血。
  3、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引起的贫血多较轻,与二甲双胍合用发生率高于单用或与磺脲类药物合用。现认为贫血属药物引起的体液潴留导致的稀释性贫血。据国外研究报道这种血色素轻度下降的趋势在用药后10-12周左右渐趋稳定,很少患者出现贫血。另外,有动物研究显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以促使骨髓脂肪聚积,而引起贫血。
  4、a糖苷酶抑制剂
  国外文献报道曾有使用a糖苷酶抑制剂后出现体重下降,缺铁性贫血的病例,认为可能与阿卡波糖使铁在肠道吸收减少,同时病人过分限制饮食,铁摄入不足及可能伴有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等慢性肠炎有关。在其他有关阿卡波糖的动物及人的研究中未发现类似情况。
  随着糖尿病患者人数的急剧增长,口服降糖药物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虽然引起贫血的降糖药较少,但是在糖尿病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时,仍需引起足够重视,避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导致患者生活水平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