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乳腺癌患者中,有 20%~30% 为 HER2(即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阳性。HER2 阳性乳腺癌的恶性程度高、疾病进展快、易发生复发和转移,预后不佳。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药吡咯替尼(Pyrotinib),就可针对 HER2 靶点发挥作用,2018年8月在我国已经上市。小规模研究初步显示,对于 HER2 阳性的晚期乳腺癌,吡咯替尼在一线靶向治疗中的有效率超过了80%。
目录
不可逆地抑制双靶点,吡咯替尼这样对抗乳腺癌
吡咯替尼的作用机制有两个特点:双靶点,不可逆。
所谓双靶点,即吡咯替尼可同时抑制 HER2 和 HER1 这两个靶点。HER2 和 HER1 同为 HER 家族的成员,在部分乳腺癌中高表达。HER2 和 HER1 受到酪氨酸激酶激活后就可向细胞发送生长命令,在肿瘤细胞增殖中有重要作用。吡咯替尼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抑制酪氨酸激酶对 HER2 和 HER1 的激活,从而阻止 HER2 和 HER1 向细胞发送生长命令。这也就是吡咯替尼抑制乳腺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双靶点抑制使得其对肿瘤生长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可能更强。
不可逆地抑制酪氨酸激酶也是吡咯替尼的另一特点,这也就使得酪氨酸激酶对 HER2、HER1 的作用永久失活,从而提高了药物作用的持久性,可能减少肿瘤耐药。
一线单药治疗,超过八成患者有效
我国研究者首次进行了吡咯替尼用于乳腺癌的 Ⅰ 期临床研究。研究共入组 HER2 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 38 名,所有患者均未接受过抗 HER2 TKI 治疗。
结果为,吡咯替尼治疗的患者总缓解率为 50%,临床获益率达 61.1%,也就是说,有超过 60%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或疾病稳定的时间 ≥24 周。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从未应用过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的患者中,总有效率达到 83.3%。该研究中,接受吡咯替尼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到了 35.4 周。可见,吡咯替尼对于 HER2 阳性转移性乳腺癌的作用是值得期待的。
安全性方面,患者对吡咯替尼表现出了较好的耐受性。常见不良反应为腹泻(44.7%)、恶心(13.2%)、口腔溃疡(13.2%)、乏力(10.5%)、白细胞减少(10.5%)等,其中唯一的 3 级不良反应为腹泻。
吡咯替尼在我国的现状如何?
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已批准吡咯替尼上市。
对吡咯替尼在乳腺癌中应用的探索仍在进行中。自我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了解到,目前我国尚有两项吡咯替尼治疗 HER2 阳性晚期乳腺癌的 Ⅲ 期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拟分别纳入 HER2 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 350 名和 240 名。
患者在研究中将可能接受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的方案或单用卡培他滨(编号: CTR20160442),在另一研究中的治疗方案为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或者拉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编号:CTR20170251)。目前上述研究均正在患者招募中。
小结
用于 HER2 阳性晚期乳腺癌的一线治疗,吡咯替尼在超过 80% 的患者中有效。目前我国还有数项研究正在探索,期待带来更详实数据,给更多符合条件的患者带来生存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