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治疗患者和国家有多冤?

  众所周知,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热能代谢紊乱疾病所导致的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并发症,既高度危害患者生命,同时又具有高致残率和高医疗费用支出。例如:由于其所导致的死亡,早已成已为世界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并位列其总比率的前三位。例如:仅糖尿病本身所引起的医疗费用。2006年即已达到400亿元人民币。11年间平均年增长率高达19.9%。远远超过全国同期GDP及国家对于医疗卫生事业投资的总增长。与此同时,高血压的年直接医疗费为366亿元人民币、心血管病为1301.17亿元人民币、脑血管病2500亿元人民币。已经成为导致我国公民看病难、看病贵现象的主要原因,大部分因病致残、致贫事件的主要推手,且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并导致社会问题和整体负担。

  然而,随着我国和世界医疗科技的发展,以及可直接用于该类病防治的药物等临床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并没有迎来该类疾病的成功防控。相反,不仅发生率仍然在大幅度增加,并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仍然居高不下。例如:1980年我国糖尿病的发生率仅为0.609%,但目前其早已超过了2002年再次大型普查时的平均3.4%、大中城市的6.4%,中小城市的3.9%,并且仍然在以每年全国150万~200万的幅度迅速增长。各类并发症总数超过患者的60%,危害性较大的高血压、心脑等大血管病、眼底及肾脏小血管病各占三成,而较此前的统计显著增加。经可评价糖尿病患者过去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大型研究项目显示,在目前我国各种降糖技术早已较过去巨大发生的情况下,其良好控制率却仍然低至10%左右。与此同时,同样需要饮食中热能营养管理与限制的成人体重超重率在我国占总人口的22.8%,肥胖为7.1%,血脂异常(高脂血)为18.6%等,患者总数3亿以上。

  这是一种显著的技术发展异常和逻辑反差。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的情况,虽然与众多的因素有关,但最为基本的,仍然主要是我国目前可用于该类疾病饮食管理的技术方法或手段严重缺乏或研究滞后所致。例如:虽然相关研究早已揭示:糖尿病等能量代谢异常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与其患者饮食中热能营养素的摄入和管理密切相关。因此,其既是该类疾病临床治疗最为基本的技术方法,同时也是药物等其它临床技术手段应用最为基础的前提。但是,由于可供临床医生、营养师和患者实施其方法,或应用其已知现代营养学研究成果的工具,即:完成患者治疗不可逾越的饮食环节所使用的食物,仍然基本停留在其原始或自然的状态。且由于我们的医院目前只能就药物、手术等医疗环节提供服务,绝大多数情况下其操作只能由相关知识严重缺乏的患者及其家属自己动手或执行。因此,也就形成了其治疗环节的管理漏洞、质控不足甚至缺失。即:由于工具的关系,本来应该得到管理、质控,并在治疗过程中起决定性基础作用的患者饮食环节,并没有因为我们目前的管理或医学干预等而得到应有的纠正和改善。而其对于该类疾病预防、治疗和控制,以及过程中应用不当还会发生医源性危害甚至生命危险的药物,如:多数降糖、降脂类药物等,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限制,甚至是其成败的关键或瓶颈。

  这是因为:食物的不同成分对于人体功能及其状态的影响不同。因此,营养和食物治疗学的研究及其对于患者的建议,不仅包括营养素的数量,而且包括其品种、质量、来源及其伴随成分。对于一些特殊疾病,其研究和要求的内容更细。例如糖尿病:由于单糖如葡萄糖等可被人体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因此餐后血糖升值幅度高,而且峰值时相早。而由于即便是最为严重的糖尿病患者也往往存留有一定的残存胰岛功能或胰岛素分泌能力,因此需要在人体内分解成为单糖才能被吸收的淀粉等分子结构相对复杂的碳水化合物,以及能够延缓这一过程的膳食纤维、食物蛋白质和脂肪等往往被患者混合摄入的非碳水化合物食物成分,包括不同的食物加工方法等,都会在一定的条件或量的情况下,使摄入相同品种和数量糖类物质的患者出现血糖升值幅度的降低、峰值时相延后等效应。即:不同的配餐食物及其加工处理方法,会导致营养价值完全相同的饮食综合餐后血糖升成指数或幅度明显不同。而其对于具有不同起效时间、作用途径、降糖能力的不同降糖药物及其剂量、用法等均需求和安全性不同。

  因此,该类疾病患者的配餐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和不同的食物搭配才能实现,而且其稳定性等也会由于直接涉及药物的用量和安全性等而同样非常重要。然而,由于目前绝大多数临床医生、营养师等指导患者配餐所能使用的材料,均是营养素含量、结构及其伴随成分等不尽合理的原始或自然食物。因此,不仅配餐所需要的食物品种较多、计算和操作复杂,而且过程所消耗的时间较长。其不仅直接导致因患者缺乏相应的知识而需要的培训和操作均发生困难。同时,复杂的程序、环节、时间消耗,以及与患者健康的家人不一样的配餐和食物加工要求等,对于不可能长期获得营养师代为制作饮食,且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患者及其家属来说,不仅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且严重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及其质量。

  更为困难的是,由于不同品种、产地、土壤、气候、成熟度、食物部位、加工处理方法等不可避免的因素,不可避免的会对于临床医生、营养师等和患者的计算造成误差,而这种误差由于目前所能使用的食物受多种无法预测的因素影响而变化范围较大。例如:我国目前有关食品的生产、销售等标准因同样的原因而处于一个比较宽泛的状态,临床医生、营养师、患者等几乎无法从其所使用的食物标签中获知营养学要求所需要的实际信息。因此,尽管国家花费巨资定期或不定期普查和公布其相关数据,但由于其结果也只能为医学临床提供平均数据,或实际的应用仍然幅度范围较大且处于完全失控和无法预知的状态。因此,也就不可避免的会对于需要预先估计饮食对于患者血糖升值幅度及其特点的影响,然后才能选择药物及其剂量的临床治疗及其安全性等产生一系列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从该病目前的防治状况及其研究数据分析,不仅比较大而且非常严重。例如:有关数据表明,当患者血糖超过7mmol/L并持续2个小时以上,即会发生高血糖毒性并伴随脂肪代谢加速和蛋白质代谢异常。但由于所用食物所含糖类及其可对患者血糖产生影响的其它食物伴随成分等具有不确定性,或在饮食与药物匹配过程中,患者血糖变化的幅度超出了有效和低血糖危害发生的范围。所以,尽管明知这种情况的发生,目前仍然不能合理预留其升值空间并在餐后控制其升值于安全水平,否则就会增加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实际上,这也是目前糖尿病血糖及其并发症控制不力等严峻形势非常重要的限制和瓶颈因素。

  因此,虽然目前我们早已拥有针对各种餐后血糖升值幅度及其特点的治疗药物和方法。同时,临床医生、营养师、患者,甚至普通人等对于饮食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性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认同。但由于缺乏可方便实现患者各种饮食管理目标且质量可控的食品或食品工具,非常多的临床技术、研究成果等根本没有可实施和推广的途径,或在应用过程中并不能获得其应有的作用、价值和效果。甚至,由于长期饮食质量管理和控制缺乏所导致的疗效不佳、难以与其相关学科临床医疗技术形成有效的配合,就是在各类人员资质比较完善的较大医院,营养师的工作、贡献和作用至今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例如:统计数据表明,尽管临床医生在接待患者过程中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工具等,就饮食问题对于患者进行基本的沟通或培训,但其介绍给营养师或其自行为患者制定合理食谱的情况目前仍然不足其接待患者的3%。同时,就是较大型的综合医院,设置营养科门诊甚至营养科者仍然寥寥无几。尽管按照卫生部的规定其是必须,且有资质和人员指数等一系列要求。但不是有名无实,就是仅仅应付上级管理部门检查了事。

  更为严重是,由于该方法目前仍然比较复杂,甚至就是职业营养师也必须借助计算机等辅助工具才能完成,且受到质量控制缺乏、目前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与其它临床技术手段配合的合理程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多数临床医生极少结合营养师而主要建议或推荐仅仅涉及其药物治疗所针对的相应检验指标的饮食方法。例如:减少主食以控制血糖、少吃肉类以控制血脂等。然而,由于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甚至还会导致由于非其研究所长或也存在认知障碍或盲区的,能量之间的替代、转换等所引起的代谢紊乱等问题。因此,不仅其所期望的疗效无法实现,甚至还会由于其不恰当的指导而加速疾病进展或同时引发新的营养问题。我们姑且称之为医源性营养建议危害。例如:城镇老年人健康普查所出现的贫血发生率高达40%之多,就与目前临床医生仅仅建议患者少吃肉、多吃蔬菜,但并没有通过综合计算或营养平衡,且多数没有指导替代食物及其途径、方法和数量等而导致的,非经济原因蛋白质及其食物其它伴随营养素缺乏、失衡问题的体现。事实上,目前肿瘤类疾病的高发,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此密切相关。目前社会上频频刮起的素食风潮,如果不加引导或纠正也将在一定的时期凸显其危害。因此,不仅严重制约和影响着该类疾病临床治疗和防治的进展,同时还有国家的巨额投资、患者的昂贵医疗费用支出,以及其所引起的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残、致贫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这一过程中,冤屈的不仅有患者和国家,可我们该向谁追讨责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