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食管癌就诊,医生给开了胃镜检查,很多人会疑惑:明明是查食管的病变,为何要做胃镜呢?做胃镜会不会很难受呢?
其实,电子胃镜是食管癌的重要诊断方法,通过微型摄像机给您的食管、胃“录像”, 并清晰显示在监视器上,供医生查看。
虽然也有食管镜这种设备,但医生很少用它来诊断食管癌。这是因为,当食管下段发生肿瘤,特别是病变侵及胃部或发生于食管与胃结合部时,食管镜是不能观察到胃部病变的。
目录
胃镜检查前,需要做哪些准备?
1. 至少空腹 6 小时以上。胃镜检查时,须保持食管及胃部清洁,没有食物残渣,才能确保清楚看到食管黏膜上的病变。
2. 钡剂造影检查(“钡餐”)至少 3 天后,方可做胃镜检查。这是因为钡剂附着于食管、胃黏膜上,特别是溃疡部位,会影响医生的观察及判断。
3. 胃镜是一种侵入性检查,因此,做胃镜前一定要抽血做感染筛查(肝炎、梅毒、艾滋等)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
胃镜操作过程是怎样的,会疼吗?
1. 为了减少您的唾液分泌,术前 15~30 分钟,医生会给您注射阿托品;如果您太过紧张,医生会给您注射5~10 mg 安定,并让您含服利多卡因胶浆进行局部麻醉及润滑。
2. 检查时,您需侧身躺在检查台上,双腿弯曲,含上口垫并轻轻咬住。医生会站在您身体前端约 20 厘米处,左手固定口垫,右手持胃镜。操作开始时,您需用鼻子深呼吸,头不能动,全身放松,胃镜经过口垫进入口腔。当胃镜到达咽部时,您需做吞咽动作,以便胃镜能顺利通过咽部。胃镜检查时不能吞下口水,要让口水从口垫流入弯盘内。
3. 检查中若发现有病变,需做活检。医生会用活检钳钳取病灶组织,放入 10% 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送检。
要了解更多病理活检的知识,可阅读下列文章:
4. 如果食管黏膜表现为弥漫性粗糙不平,医生无法通过肉眼观察发现病变,则需借助内镜下染色检查。通过口服、喷淋或直接注射等途径,将少量染料附着于要观察的可疑病灶处,使病灶与正常黏膜颜色对比更明显,帮助医生辨识病变部位,准确地取出活检组织。
甲苯胺蓝染色的原理是:肿瘤细胞的 DNA 含量比正常细胞丰富,而它们的细胞间隙比正常细胞要大,所以染料更容易渗入肿瘤细胞,使它的细胞核染为蓝色;而正常的食管上皮是不染色的。这样,肿瘤细胞就被打上了特殊标记,很容易被发现。
碘溶液染色的原理是:正常的食管鳞状上皮细胞含有糖原,糖原遇碘会呈现棕色。发生癌变的上皮糖原丢失,遇碘不着色,从而与正常上皮区分开。
胃镜检查一般需要多长时间?
全程检查一般能在 10 分钟内完成。
如果发现病灶,需要加做活检,时间可能延长,但一般也能在 20~30 分钟内完成。
哪些人不能做胃镜?
虽然胃镜的舒适度不断提高,但它依然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
1.作为筛查工具,只推荐针对高危人群(下图)使用胃镜。
2.需要医生慎重评估才能做电子胃镜检查的患者:①心肺功能不全;②消化道出血;③严重高血压、血压波动较大或不稳定;④严重出血倾向,血红蛋白低于 50g/L 或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 time,PT) 延长超过 1.5 秒以上;⑤高度脊柱畸形。
3. 不能做电子胃镜检查的患者:①严重心肺疾病;②怀疑有休克或消化道穿孔等危重症;③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检查;④消化道急性炎症(急性胃炎、肠炎等),尤其是腐蚀性炎症;⑤明显的胸腹主动脉瘤;⑥脑卒中。
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精查流程图
注:SM1 为病变浸润黏膜下层的上 1/3层;SM2 为病变浸润黏膜下层的中 1/3层
医生如何根据镜下所见作出初步诊断?
早期食管癌,病变局限于黏膜表面,镜下可见充血、糜烂、斑块或乳头状病变,未见明确肿块。
中、晚期食管癌,肿瘤长大,形成包块,镜下可见突出肿物、深溃疡及食管腔狭窄。
但胃镜下所见,还是不能准确判断病期早晚。因为胃镜不能看到肿物浸润深度,只能看到食管内表现,比如新生物(如下图)。具体分期还是需要取病理活检才能诊断。
胃镜显示:食管右前壁可见溃疡状新生物,边缘隆起。
胃镜检查后,需要注意什么?
1. 不需做活检的患者,术后口咽麻醉药药效过后约 30 分钟,可以进食;需要做活检的患者,术后 2 小时才能进食温凉、流质饮食(温牛奶、凉牛奶、温米粥等),以减少对胃黏膜创伤面的摩擦。
2. 术后可能有咽喉部不适或疼痛,或出现声音嘶哑,一般短时间内会有好转,不必紧张。可含漱淡盐水或含服喉片以减轻症状。如果有活动性出血,如呕血、便血,及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改变,一定要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做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