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消融治疗肾癌:原理、疗效及副作用

射频消融是一种依靠能量杀灭肿瘤但不切除肿瘤的治疗方式。射频消融的设备主要包括交流电发生器和传递能量的探针,当然还需要通过放射科或腹腔镜放置探针的技术。

治疗原理

在影像学(CT、B超等)导向下,将射频能量探针插入到肾脏肿瘤内,射频发生器产生的高频射频波通过插入肿瘤组织中的电极发出射频电流,再经辅助电极形成回路,通过周围组织中的分子摩擦和离子逸散而产热,局部温度可达 90~100℃ 而导致肿瘤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

射频消融治疗肿瘤的主要机制包括:

  • 高温使靶区肿瘤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而直接杀灭肿瘤细胞;
  • 高温影响细胞膜的各种功能,导致细胞凋亡;
  • 高温增加肿瘤细胞内溶酶体酶的活性,影响多种细胞器尤其是线粒体的正常功能;
  • 高温使肿瘤周围的血管组织凝固,形成反应带,从而减少或阻断肿瘤血供,防止肿瘤扩散;
  • 在肿瘤细胞发生凝固性坏死过程中,细胞膜等部位抗原暴露或肿瘤细胞免疫表型变化,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而杀灭或抑制肿瘤生长或扩散,即所谓的“内源性瘤苗”作用,使肿瘤细胞更易被机体免疫细胞识别和杀灭。

适用人群

射频消融技术主要应用于不能手术,不能耐受手术以及拒绝手术的肾癌患者。例如:高龄患者、孤立肾、伴有其他严重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慢阻肺等)、肾功能不全患者、某些遗传性疾病(如遗传性乳头状肾癌)等。

疗效

目前临床使用的射频消融设备能产生直径为 1~5cm 的局部凝固性坏死灶,因此小肾癌比较适合射频消融。直径小于 3cm 癌灶 1 次或多次消融治疗成功率为 92%~100%,直径大于 4cm 的癌灶往往 1 次治疗不能彻底消融,还需 2 次甚至多次消融。

此外,肿瘤的位置直接决定射频消融的疗效,外生型较中央型治疗时电极针更容易穿刺,肾周脂肪囊的绝缘效应在射频发射时可使肿瘤组织达到更高温度,并可长时间维持,因此消融效果较好;而中央型癌灶靠近肾门大血管,血流产生的“热沉积”效应部分冷却了肿瘤组织,从而限制了肿瘤的凝固型坏死,并且中央型肾癌治疗时出血的风险较大。

副作用

射频消融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出血、血尿以及肾周血肿,但均较轻微,不需特殊处理。中央型肾癌有更高的出血风险,出血可破入肾脏的集合系统。

  • 若血块阻塞集合系统将会导致尿路梗阻;
  • 若输尿管损伤会导致输尿管狭窄或尿漏。

此外,还有腰丛或生殖股神经损伤导致疼痛,腹股沟皮肤感觉消退等。

患者在术后发现血尿、排尿困难或者严重的疼痛感,应及时和主治医师沟通,及时处理,避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