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慢性乙肝人群,权威指南推荐每 6 个月查一次肝脏 B 超,同时抽血检测甲胎蛋白 (alpha fetoprotein, AFP),目的是监测可能由乙肝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肝细胞癌。
尽管如此,依然有一些慢性乙肝患者未能及时检测出早期肝癌,在发现肝癌时就已到了中晚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哪些慢性乙肝患者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呢?又该如何解决检测失败的问题呢?本文将带大家解析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以解答上述疑问。
目录
这项研究是如何开展的?
研究在韩国两家大学附属医院里进行,属于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者首先调取了 2006~2011 年收治的 6503 例肝功能仍良好的慢性乙肝患者的病例资料,并按以下条件筛选:
- 能够坚持每 6 个月至少查一次肝脏 B 超和甲胎蛋白;
- 在诊断为肝细胞癌之前的 6 个月内,上述检查结果均正常。
筛选出最终发展为肝癌的慢性乙肝患者,并采用 BCLC 标准进行分期。中、晚期的患者被认为是检测失败者,将其与诊断为早期肝癌的患者相对比,从年龄、糖尿病、血小板计数、甲胎蛋白水平、合并肝硬化、肝脏硬度等多个因素对进行统计分析。
这项研究的主要发现是什么?
最终筛出 4590 例符合上述要求的慢性乙肝患者,平均随访时间达 73.4 个月。有 169 例(占 3.7%)发生了肝癌,其中早期肝癌 134 例,一经发现就已是中期、晚期肝癌的患者分别为 15 例和 20 例。
多少比例的慢性乙肝会出现检测失败?
分析显示,对于所有规范进行肝癌检测的慢性乙肝人群而言,肝癌检测失败率为 0.8%(35/4590)。这一结果告诉我们,即便坚持每 6 个月行肝脏 B 超检测和血甲胎蛋白化验,也会有 0.8% 的慢性乙肝患者发生肝癌检测失败的情况。
这一比例并不高,而且若从总检测次数来看,每 1000 次 B 超+血液甲胎蛋白检查,只有 1 次为假阴性(指受试者中已发生了肝癌,但检查结果却未能显示的人数比例)。虽然如此,肝癌检测失败依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慢性乙肝检测失败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甲胎蛋白超过 9ng/mL、肝硬度值超过 11.7kPa、糖尿病的慢性乙肝患者,其肝癌检测失败的累积发生率显著增高(尤其是在 5 年及以上)。
这项研究有哪些意义?
检测的目的是早期发现肝癌,为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该研究显示,B 超+血液甲胎蛋白能够检测出大多数早期肝癌,但仍有 20.7% 的肝癌患者在初次诊断时已是中晚期肝癌。
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
- B 超+血液甲胎蛋白检测方案的准确性不够,假阴性率偏高;
- 部分患者肝癌进展过快,6 个月的时间内即从无发展为中晚期。
对于前者,换用准确性更高的 CT、MRI 等检查也许是个办法,但这些检查费用昂贵,检查时间长;对于后者,有人建议缩短检测周期,但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显著增加患者的时间、金钱花费,性价比太差,而且也难保以上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该研究的意义在于,针对慢性乙肝肝癌检测可能存在的失败,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可行性更高的方案,即在常规进行的每 6 个月查 B 超+血液甲胎蛋白的基础上,根据患者是否存在可能导致肝癌检测失败的因素,来适当调整肝癌检测手段。
具体来说就是,对于有肝硬化、甲胎蛋白超过 9ng/mL、肝硬度值超过 11.7kPa 或合并糖尿病的慢性乙肝患者,要增加肝癌检测的频率,必要时加做 CT、磁共振等准确性更高的影像学检查。
这样以来,肝癌检测失败低风险人群可以享受到 B 超+血液甲胎蛋白检查的便捷和高性价比,而肝癌检测失败高风险人群则能够降低肝癌检测失败的风险,可谓两全之策。
希望所有慢性乙肝患者都能理解:慢性乙肝可以发展为肝癌,而肝癌的早发现早治疗是获取良好疗效的关键。所以,坚持定期检查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