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会传染吗?

从传染病学角度讲,胃癌不是传染病,致癌基因或者癌细胞不能通过任何途径传播给另一个人,因此胃癌并不会传染。但是从病因学角度讲,导致胃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幽门螺杆菌,可以在人群之间传播,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胃癌又是可以“传染”的。

探究元凶:幽门螺杆菌影响胃癌的发生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对酸性环境有一定的适应和调节能力,因此可以在胃液等酸性环境中生长繁殖。

1994 年,幽门螺杆菌被列为第一类致癌物,但幽门螺杆菌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的观点认为,胃癌是一种与感染有关的疾病,毒性因素、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着幽门螺杆菌的致胃癌作用。幽门螺杆菌可能通过以下途径增加胃癌风险:

  • 中和胃酸,使胃的环境更有利于一些可以分解硝酸盐的细菌生长,这些细菌促使硝酸盐转化成可以致癌的亚硝酸盐及亚硝胺;
  • 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加速黏膜细胞的过度增殖,诱发基因突变致癌;
  • 幽门螺杆菌的代谢产物可直接损伤胃黏膜,具有致癌和促癌作用。

防微杜渐:切断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

幽门螺杆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切断其传播途径可以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从而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从这个角度看,这也是预防胃癌“传染”的一个有效手段。

通过人传播

幽门螺杆菌可以自一个人传播至另一个人,即人-人传播,传播的方式包括口-口途径(例如母亲与孩子或者夫妻之间通过唾液传播)、粪-口途径(例如感染者的粪便污染水源导致传播)、胃-口途径(例如通过胃食管反流或者呕吐的胃内容物传播)、家庭内传播(例如通过家庭成员的密切接触、暴露于共同的传染源等途径传播)等,其中口-口途径是主要的传播方式。有研究者认为,口腔并非幽门螺杆菌的“永久居留地”,口腔中的幽门螺杆菌主要来自于被污染的食物。胃-口途径可能是儿童感染的典型方式。

通过水源传播

幽门螺杆菌能以具有传染性的形式在牛奶和自来水中存活数天,能在河水中存活数月,提示其可能通过水源进行传播。

通过动物传播

幽门螺杆菌有通过食物链、与动物接触等方式传播的可能性。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广泛性相比,人与动物的接触极其有限,因此通过动物传播的可能性极小。

通过医疗途径传播

内镜常用于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由于内镜结构复杂,常难于彻底消毒,因此容易通过内镜传播幽门螺杆菌,即医源性感染。日本研究人员检测了人工清洗的胃纤维镜的活检-吸引管道,发现幽门螺杆菌基因的检出率为 50%,其中有 19% 的标本经细菌培养可存活。

总结一下,胃癌本身并不会传染,但是与胃癌发生相关的主要危险因素幽门螺杆菌具有传染性,从这个角度来说胃癌也会“传染”。但是,全世界有超过半数的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而最终发展为胃癌者仅占感染人群的 1%~3%。因此,即便通过某些途径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也不要过于恐慌,一方面,感染幽门螺杆菌并不一定会导致胃癌,另一方面,与专业医生沟通采取适当有效措施,仍可根除幽门螺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