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可切除的食管癌患者来说,手术是最重要、最核心的治疗手段,也是唯一可能达到根治效果的。但也希望您能了解,手术虽然重要,却不是食管癌治疗的全部内容。术前,医生需为您完善相关评估,进行必要的术前新辅助治疗、手术期间的支持治疗、术后辅助治疗和随访等。
但也有一些情况下,手术无法得到“根治性”切除。为什么会这样?还能补救吗?下面就通过一个真实案例来讲解。
目录
病例介绍
马先生,59岁,出现吞咽困难 6 个多月,就诊后进行了胃镜、PET-CT 等检查,发现距门齿 26 cm 处有隆起型病变,距门齿 30 cm 处有不规则肿物,病理活检提示为高中分化鳞癌;食管中下段和上段管腔内可能有肿瘤侵犯,纵隔有肿大淋巴结,全身其他部位无明确的远处转移征象。
最终诊断为:多原发食管癌(multiplc primary esophageal carcinoma, MPEC),临床分期为 Ⅲ 期。
治疗过程
根据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医生为马先生进行了术前的“新辅助化疗”,方案为“紫杉醇+顺铂”。化疗后的复查评效提示,肿瘤较前略缩小(如下图),吞咽困难症状也有所缓解。 注:化疗前胸部 CT 提示,食管胸下段管壁明显增厚,伴纵隔淋巴结肿大,肿瘤与下肺静脉边界模糊
注:化疗后复查 CT 发现:食管下段肿瘤略缩小,淋巴结仍肿大,肿瘤与下肺静脉仍然关系密切
医生为他进行了后续手术治疗。术中探查发现,食管下段的肿瘤侵犯了下肺静脉,无法完整切除,只能进行姑息性切除。
术后,马先生恢复良好,又接受了针对瘤床和纵隔淋巴结的放疗。
术后 5 个月左右复查,发现全身多发转移。虽然马上给予积极对症治疗,但依然没能挽救他的生命。
总结
看了马先生的案例,您可能会有很多问题,下面我们来一一解答。
问题一
选用术前新辅助治疗+术后辅助放疗的方案,医生是如何考虑的?
医生说:
首先要了解的是,食管癌的术前检查包括两方面:
- 评估肿瘤分期的检查,包括:胃镜、超声胃镜、胸部增强CT、上消化道造影、全身PET-CT等。
- 评估身体情况能否耐受外科手术的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肺功能检查等。
马先生的术前分期提示为局部晚期,全身没有明确的远处转移征象,心肺功能评估其能够耐受手术。根据权威的 NCCN 指南,这种情况应先行术前新辅助治疗,如果治疗后评估肿瘤缩小,临床症状缓解,外科医生就可以进一步予以手术治疗。
问题二
什么是“姑息性”切除?
医生说:
手术切除的根治性程度分为:R0、R1、R2。
R0 切除是指,肿瘤被完整切除,即“根治性切除”;
R1 切除是指,肉眼判断为完整切除,但术后病理提示有肿瘤残存;
R2 切除是指,术中肉眼判定有肿瘤残留。
针对马先生的案例,术中探查发现,肿瘤呈现外侵性生长,侵犯了下肺静脉,无法完整游离。而下肺静脉是全身静脉血向心脏回流的“必经之路”,任何损伤都是不能接受的。因此,肿瘤无法完整切除,只能进行姑息性的切除,即医学上说的“R2 切除”。这预示着,残存肿瘤会在短时间内“卷土重来”。
问题三
马先生为何没能得到根治性切除?
医生说:
能否得到根治性切除,可依据术前的影像学检查做出一定的判断。如发现肿瘤与周围组织无清楚的界线,则考虑有可能侵犯了周围器官组织,手术有可能无法达到根治性(R0)切除。如今的影像学检查分辨率已经很高了,绝大部分病例可在术前判断,能否得到完整切除。但仍有个别患者的术前影像检查结果,和术中的具体情况有区别。
针对马先生的案例,在手术前,外科医师根据影像学检查,已经怀疑肿瘤有外侵的可能。这时候,医生会和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讲解手术中可能遇到的情况,请他们做好心理准备。
如果术中确实发现肿瘤无法完整切除,医生也会根据具体情况,尽可能清除病灶和转移灶。手术后,医生也会及时与患者和家属交代术中具体情况,并商量下一步的治疗计划。值得说明的是,这不涉及医生水平的高低,而是与病情的个体化有关。
问题四
未能根治性切除,该怎么办?
医生说:
对于手术为 R1 或 R2 切除的患者,身体情况恢复后,应对残留的病灶采取补救性的化疗或放疗,以控制和延缓复发,提高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生存期。
免责声明:
肿瘤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极为复杂,治疗要充分考虑个体化差异,该病例并不能代表“相似患者”的治疗决策。关于您具体的治疗方案,请听取主管医生的专业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