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与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一种“静悄悄”的疾病,早期可能没有任何表现,有的人直到出现疼痛影响生活,甚至是骨折时,才发现自己患有骨质疏松。因此,预防骨质疏松是乳腺癌患者的一大重要话题。

随着乳腺癌治疗效果越来越好,患者生存期不断延长,肿瘤相关的骨并发症也更加常见。

人的一生中,骨骼处在不断变化的状态,通常情况下,30岁左右人体的骨量达到高峰,而后逐渐减少。骨质疏松是单位体积内骨量减少的一种代谢性疾病,这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而在乳腺癌患者中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更高。

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导致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很多,主要的因素包括:

  • 年龄超过60岁;
  • 长期低钙饮食;
  • 具有骨质疏松家族病史;
  • 酗酒、吸烟、长期饮咖啡浓茶等不良生活习惯;
  • 消瘦;
  • 绝经后女性或者卵巢功能不全从而雌激素下降等。

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都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而乳腺癌综合治疗后骨质疏松的形成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化疗与骨质疏松

对于正在接受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导致骨质疏松的原因包括:

  • 化疗药物会打破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动态平衡,导致骨量流失,骨密度下降;
  • 用于控制化疗副作用的药物,比如地塞米松等类固醇激素会导致骨质丢失;
  • 化疗引起的胃肠道反应会影响患者的钙、磷、镁和蛋白质的吸收;
  • 化疗引起的肝肾毒性会影响维生素D的活性,从而引起骨质丢失;
  • 绝经前的女性接受化疗后会出现卵巢功能抑制,雌激素水平下降,从而导致骨量减少。

内分泌治疗与骨质疏松

我国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约占总人数的60%以上,激素依赖性乳腺癌患者都需要接受内分泌治疗,常用药物包括他莫昔芬、托瑞米芬,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阿那曲唑、依西美坦)等等。内分泌治疗旨在通过药物阻断雌激素受体,抑制雌激素合成,降低雌激素水平,从而达到降低肿瘤复发的目的,

  • 绝经后患者首选的内分泌治疗方案是芳香化酶抑制剂,它能够直接阻断雌激素的合成,降低体内自己产生的雌激素水平。但是与此同时,骨骼失去了雌激素的调节,成骨细胞(能够转变成骨组织的细胞)活性降低,破骨细胞(能够将骨组织破坏的细胞)的活性增高,进一步加速了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的进程,发生骨折的风险大幅增加。
  • 绝经前的一部分乳腺癌患者还会选择药物性卵巢功能抑制剂(戈舍瑞林、亮丙瑞林等),使体内达到绝经后状态,雌激素的大幅减少也将加剧骨量流失。

内分泌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标准治疗时长是5年,对于具有一定高危因素的患者内分泌治疗更是长达10年。因此,接受内分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应该更加重视骨骼健康,避免骨量多度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