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切除后,可能发生哪些并发症?

胃癌手术自 1881 年起至今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术后并发症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变少、变轻,但始终没有消失。由于胃癌手术切除范围不同、吻合方式多样及术后胃功能变化,术后并发症也复杂多样。

胃癌切除术后早期(术后 1~2 周)和晚期(术后 1 个月以后)可能会发生哪些并发症?本文将带您来了解一下。

术后早期并发症

 出血

术后出血包括胃肠道腔内出血和腹腔内出血。

  • 胃肠道腔内出血,包括切除病灶后胃或十二指肠剩余的残端出血、吻合口处出血等。医生一般会通过内镜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并通过内镜喷洒止血粉、上血管夹等进行止血。如果出血无明显缓解,医生可能会考虑再次手术止血。
  • 腹腔内出血,多由于胃周围或腹腔中的一些被结扎止血的血管结扎线松脱引起。医生一般会通过腹腔穿刺抽出血液或者腹腔引流管的引流液性状来诊断。这种情况通过非手术治疗通常难以奏效,多需再次手术止血。

胃瘫

术后胃瘫是胃手术后以胃排空障碍为主的综合征。胃瘫通常发生在术后 2~3 天,饮食由禁食改为流质或由流质改为半流质期间。患者多表现为恶心、呕吐,呕吐物多呈绿色。

对于出现胃瘫表现的患者,医生一般会放置胃管进行引流、减压。胃管通常需要放置 1~2 周,时间长者可达月余。当胃管引流量减少、引流液由绿转黄转清时,提示胃瘫缓解。医生还会为患者静脉输液,原因是术后患者长期禁食,也在流失胃肠液,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各种营养成分。医生还会建议应用甲氧氯普胺(止吐)、红霉素(抗感染)等药物,中医温针灸疗法也可能有助于缓解胃瘫。

胃肠壁缺血坏死、吻合口破裂或瘘

胃肠壁的血液供应不足可能会引起肠壁缺血坏死,造成吻合口破裂或肠瘘。发现胃肠壁坏死后,医生一般会嘱患者禁食,同时放置胃管引流出胃内容物进行胃肠减压,并严密观察。一旦发生坏死穿孔,出现腹膜炎的表现,医生一般会立即进行手术探查并行相应处理。

十二指肠残端破裂

患者会表现为上腹部剧烈疼痛,伴有发热。医生在检查腹部时会发现腹膜炎表现,即按压腹部再抬起时会有疼痛,并且腹肌很紧张。这种情况下,医生会进行腹腔穿刺,抽出的腹腔液中会含胆汁。确诊后,医生一般会立即手术。

肠梗阻

根据发生部位不同,梗阻分为不同的类型,患者会表现为上腹部的饱胀感或剧烈疼痛,严重时会伴有呕吐,有时在上腹部还会摸到有肿块。医生通常会借助于上消化道造影检查,以查找梗阻的部位。明确造成梗阻的原因后,医生一般会放置胃管或肠减压导管引流出胃肠道内容物以进行胃肠减压,同时嘱患者暂时停止进食,静脉输液,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输注营养。经上述处理后症状通常可以缓解,若症状严重且持续,医生一般会采取手术治疗以解除梗阻。

术后远期并发症

 倾倒综合征

胃大部切除后,由于失去了胃“出口”幽门对食物的通过进行节制,胃内容物会排空过快,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称为倾倒综合征。根据进食后出现症状的时间,可分为两种类型。

  • 早期倾倒综合征。患者在进食后半小时出现心悸、出冷汗、乏力、面色苍白等表现,并伴有恶心呕吐、腹部绞痛和腹泻。上述症状的发生与食物的性质和量有关,进甜食及牛奶、过量进食易引起症状,经平卧后通常可自行好转或消失。
  • 晚期倾倒综合征。通常发生在患者进食后 2~4 小时,主要表现为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乏力,摸脉搏时可以发现脉搏跳得快但力度并不强。医生一般会建议饮食调整,少食多餐,避免过甜的高渗食品,使胃肠道逐渐适应。对于症状严重者,医生一般也会应用生长抑素治疗。

碱性反流性胃炎

人的肠液为碱性,反流至残留的胃部时会导致胃黏膜水肿、糜烂,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具体可表现为胸部或者上腹部的烧灼痛,呕吐物呈黄绿色且有苦味(含胆汁)。医生一般会采用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调节胃动力的药物进行综合治疗。

营养性并发症

胃切除术后由于残胃容量减小,消化吸收功能受影响,患者常出现上腹部饱胀、贫血、消瘦等症状。医生一般会建议调节饮食,少食多餐,选用高蛋白、低脂肪饮食(如鸡蛋、鸡肉、鱼肉、谷类等),并注意补充维生素、铁剂和微量元素。

虽然胃癌手术后并发症看似很多,但总体来讲发生的概率还是很低的,所以患者不必太过担心。只要患者和家属注意观察术后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并接受正规处理,绝大多数并发症是可以妥善处理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外科张君严参与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