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萌萌,女孩,5岁。患1型糖尿病1年。每天早晚妈妈为她注射自行混和的短效+中效胰岛素,血糖监测比较少。妈妈发现萌萌有时在凌晨时冒冷汗、哭闹、烦躁不安,说全身感觉不舒服。一天凌晨4点,萌萌又出现烦躁、啼哭、冷汗淋漓,妈妈赶紧带她到急诊,测血糖1.3mmol/L,诊断为低血糖症。经输注葡萄糖纠正了低血糖,内分泌医生告诉萌萌妈妈调整胰岛素用量,加强血糖监测,警惕低血糖的发生。
冒冷汗、啼哭、烦躁不安,全身感觉不舒服是低血糖的一种表现
儿童糖尿病,尤其是1型糖尿病,需终生胰岛素治疗,而胰岛素治疗者均应警惕低血糖。低血糖症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通常出现的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面色苍白、出汗、心悸、四肢颤抖及饥饿感等,严重时可出现损害高级神经中枢功能的症状,表现为性格改变、精神失常、视力模糊、手足抽搐、嗜睡及昏睡等严重后果。而也有一些非特异的症状,如全身不适、头痛、腹痛、恶心、口唇麻木、遗尿等。萌萌凌晨冒冷汗、烦躁啼哭、不舒服就是低血糖特殊的表现。
低血糖的原因
胰岛素治疗中出现的低血糖,主要是饮食、体力活动和胰岛素剂量之间的不协调造成的。主要原因有:
1、剂量过大,尤其注射自行混和的胰岛素,往往易出现抽取剂量错误及与各种剂型作用的高峰时间不同有关,如晚餐前注射短效+中效混和胰岛素,其中中效胰岛素注射后高峰在6-12h,恰好处于夜间胰岛素需要的低谷,在凌晨时最易发生低血糖。
2、注射部位胰岛素吸收改变。家长为儿童注射时针尖有可能过深误刺入毛细血管或肌肉组织,造成胰岛素吸收过快。儿童注射部位面积较小,每日反复注射易出现硬块或皮下组织萎缩,影响胰岛素吸收,而更换部位又促使与进食后血糖的升降不协调,也易造成低血糖。
3、儿童进食随意性强,贪玩,自我约束能力差,进食时间不固定,注射后不进食或进食晚造成低血糖。
4、运动可加速注射部位胰岛素的吸收,可促进周围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是导致低血糖的常见原因。
5、病程较长的1型糖尿病,低血糖时释放胰升糖素及肾上腺素的代偿功能受损,极易发生低血糖,且血糖高低波动范围较大,既往被称为脆性或不稳定性糖尿病。
6、自我血糖监测不严格。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活泼好动,饮食不规律,需要更频繁的血糖监测。
低血糖的危害及防治
人体血糖的稳定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极为重要。因为中枢神经系统不能合成也不能产生葡萄糖,而每日却需要消耗100-150g葡萄糖。如果血糖低于2.5mmol/L,可出现交感神经兴奋及中枢神经损害的临床综合症,反复低血糖也容易导致记忆力下降,智力障碍,严重者可导致永久性脑功能障碍或死亡。纠正低血糖时,大量进食,同时动员升糖激素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高血糖,这样的波动对控制血糖,防止并发症更为不利。
因此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防治低血糖:
1、加强对糖尿病儿童及亲友乃至老师、同学进行有关低血糖的急救防治教育,及时发现及时救治;
2、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饮食控制与营养摄入保证生长发育间的平衡需医生加以具体指导,尤其要保证进食规律,避免血糖波动。夜间如有低血糖情况可在睡前加小点心,有效预防夜间低血糖;
3、运动前后要监测血糖,遇到特殊情况,随时调整,并随身携带甜点及饮料备用;
4、易于夜间发生低血糖者,宜监测睡前及夜间1-3点血糖,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自我血糖监测是避免发生低血糖的重要保障;
5、如已发生低血糖,神志清楚时可口服含糖糕点、饮料,或口服15g葡萄糖,观察15分钟;如处于昏迷状态应立即送往医院抢救,静注葡萄糖,并持续监测血糖,直至病情稳定,避免药物在体内持续作用,反复发生低血糖;
6、饮食、运动不规律的1型糖尿病儿童,血糖波动较大,是胰岛素泵治疗的适用者,可以通过减少注射部位的变化以及基础率和餐前量的及时调整减少低血糖的发生,提高儿童糖尿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