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远处转移后,医生可能考虑的治疗方案包括:
- 如果医生评估可以手术切除,首选手术;
- 如果转移病灶能摄取碘,可以尝试放射性碘(radioactive iodine,RAI)治疗;
- 外放射治疗;
- 如果肿瘤没有进展或进展缓慢、没有症状、并且没有侵犯重要区域(如脑和脊髓),医生也可能建议在内分泌治疗(服用甲状腺素片)下,密切随访观察;
- 对于疾病迅速进展的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癌组织不摄碘),可能尝试化疗和新型靶向治疗。
分化型癌(包括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
转移部位不同,治疗原则也不同。
- 肺转移。主要以 RAI 治疗为主。只要转移灶一直能摄取碘,可以每 6~12 个月做一次 RAI 治疗。
- 骨转移。如果骨转移病灶摄碘能力很强,可以用 RAI 治疗。但大多数情况下,RAI 对骨转移灶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如果骨转移病灶是单发的,医生可能采取手术切除加 RAI 治疗,可以缓解骨疼痛,并可能消除骨转移灶。
- 脑转移。如果是寡病灶(病灶数量很少),可以选“伽马刀”等方法,去除引起临床症状的病灶。所谓“伽马刀”,是一种精准放疗技术,使用钴-60 产生的 γ 射线,对病灶做一次性大剂量聚焦照射,如同一把“射线刀”。由于存在“血脑屏障”,靶向药和 RAI 治疗对颅内转移灶效果不佳。
RAI 治疗只能在甲状腺全切/近全切除术后进行,因此,如果初诊就发现远处转移,可以先做全甲状腺切除、后续再做 RAI 治疗。
髓样癌和未分化癌
髓样癌和未分化癌不具备摄碘功能, RAI 治疗无效。医生可能试用局部外放射治疗、或全身性化疗或靶向药物治疗。
哪些因素影响疗效?
发生远处转移后,治疗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这包括患者的年龄,原发灶病理类型和特征,转移灶数目、大小和分布(肺、骨、脑),转移灶对治疗的反应等。
总体上,甲状腺癌患者的结局较好,尤其是分化型甲状腺癌,即使发生远处转移,也往往有办法应对、获得长期生存。
医生如何寻找转移灶?请点击相关文章:
共同撰写: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张婷婷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