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碘(radioactive iodine,RAI)治疗,指利用甲状腺细胞吸取碘的特性,使具有放射性的碘 -131(I-131)被甲状腺癌细胞吸收,从而杀灭肿瘤的方法。
1946 年,人类第一次使用 RAI 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迄今已 70 余年。RAI 在降低复发率、改善结局方面,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成为目前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的常规辅助治疗。
RAI 治疗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
- 清甲,清除术后残留的甲状腺组织;
- 清灶,破坏手术无法切除的转移灶;
- 辅助治疗,探测并消灭术后可能存在的微小残留癌组织,降低复发风险。
近年间,对于“古老”的RAI治疗,专业界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探索。简要介绍如下。
目录
哪些人需要接受 RAI 治疗?
-
基因检测有助于评估复发风险
目前,需要接受 RAI 治疗的患者是:接受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复发风险较高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如果有转移病灶,即使是中低危也需要 RAI 治疗。
关于如何评估“复发风险较高”,2015 年美国甲状腺协会指南梳理了几个指标,请点击下文了解详情:
此外,2015年的美国指南首次详细介绍了基因突变,强调基因分子标志物在评估复发风险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 BRAF 突变。因此,如果基因检测发现存在 BRAF 突变,可帮助医生评估您的复发风险。
-
ps-Tg不能作为评估复发风险的可靠指标
ps-Tg(全称为I-131 治疗前刺激性 Tg,preablation stimulated Tg),是指术后未服用左甲状腺素片,在促甲状腺激素(thyrotropin,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高水平状态下测得的血清甲状腺球蛋白 (Tg) 水平。
以往医学界认为,ps-Tg 水平高,往往预示着复发风险高,ps-Tg 较低,意味着复发风险较低,可以不做 RAI 治疗。然而近年来的新观念是,高 ps-Tg 仍然预示高复发风险,但是低 ps-Tg 水平不再代表低复发风险,不能单看 ps-Tg 来决定要不要做 RAI 治疗,而要结合颈部超声和全身放射碘显像来综合评估。
RAI 治疗中的问题及对策
用新技术对抗“顿抑效应”
所谓“顿抑效应”,简单说就是在先使用了诊断剂量的 I-131 之后,病灶后续对治疗剂量的 I-131 不再摄取,从而达不到预期疗效。
对此,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可在诊断性放射碘检查中,利用 I-123 代替 I-131、或者使用较低剂量的 I-131。
另有最新研究表明,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让癌细胞重新摄碘。但这项新技术尚处于研究阶段,并未应用到临床。
合理选择治疗剂量
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对于复发风险较低或中等的患者,提高 I-131 的治疗剂量并不能显著降低复发率和改善结局,反而会增加放射碘治疗的相关副作用。因此减少 I-131 治疗剂量成为最新理念。
应对治疗引起的心理问题
I-131 治疗可能引起情绪低落等精神心理异常。原因常是多方面的,比如治疗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治疗期间被隔离、对癌症的恐惧等。
如果您感觉自己反应迟钝、淡漠,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或者对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感到注意力难以集中、理解力变差,应该尽早去医院精神科就诊。
家属也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帮助患者走出心灵的阴霾,需要家属和医疗人员共同努力。
共同撰写: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杨舒雯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