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分享:晚期甲状腺乳头状癌如何诊疗?

IV 期分化型甲状腺癌,医生的诊疗思路是什么?如何选择治疗方案?让我们从两个典型病案说起。您的疑惑,或许文后的常见问题可以为您解答。

病例 A:

A 女士,58 岁,因发现颈前肿块 2 个月而就诊,无相关家族史或放射接触史。随后接受甲状腺功能、超声、CT、细针穿刺等检查。结果提示: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双侧颈部多发淋巴结转移,双肺转移。

医生建议她入院手术治疗。完善检查、排除手术禁忌后,接受了全甲状腺切除+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术后病理提示: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多病灶,最大病灶直径 1.6 厘米,双侧颈部中央区及侧颈区多发淋巴结转移,分期 T1N1bM1(肿瘤不超过2厘米,在甲状腺内,转移至同侧或对侧或双侧颈部侧颈区淋巴结,且发生远处转移),分期为 IV 期。

术后放射性碘扫描显示:双肺结节放射性凝聚,考虑甲状腺癌肺转移。

由于肺转移灶摄取碘的能力较好,医生建议她在术后 2 年内接受 3 次放射性碘(radioactive iodine,RAI)治疗,总剂量 600 居里(mCi)。经 RAI 治疗后,肺部转移病灶较前明显缩小。

相关阅读:

A 女士目前仍在定期复查,同时口服优甲乐(左旋甲状腺素片)。

病例 B:

B 女士,61 岁,体检发现双侧甲状腺结节,没有相关家族史和放射接触史。来医院就诊、完善各种检查之后,医生考虑可能是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未见明显颈部淋巴结转移,双肺多发结节,可能是甲状腺癌转移。

医生建议首先手术治疗。B 女士入院后,完善术前检查、排除手术禁忌后,接受了全甲状腺切除+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术后病理提示:双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伴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2/2,是指清扫了 2 个淋巴结,2 个淋巴结都发现有转移癌),分期 T1N1aM1(肿瘤不超过 2 厘米,在甲状腺内,转移至气管前、气管旁和喉前淋巴结,且发生远处转移),分期为 IV 期。

术后放射性碘扫描显示:双肺结节未见放射性凝聚,考虑肺转移病灶不摄取碘,因此没有做 RAI 治疗。

术后,B 女士口服优甲乐。目前定期随访中,转移病灶没有明显进展。

关于 IV 期分化型甲状腺癌诊疗的常见问题

Q1:同为 IV 期分化型甲状腺癌、且均存在肺部转移,为何 B 女士颈部淋巴结转移较轻,而 A 女士较为严重?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常见转移途径包括经淋巴道转移至淋巴结、经血行发生远处转移等,颈部淋巴结转移最常见。虽然发生远处转移的概率较低,但有约 1%~4% 的乳头状癌患者初次就诊时已存在远处转移,另有 2.5%~5% 的患者在初次手术后发生远处转移,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肺(50%)、骨(25%)、肺骨同时转移(20%)以及其他部位(5%)。上面 2 位患友都发生了远处转移,不过,颈部淋巴结转移严重程度,与是否发生远处转移,并无绝对关系

Q2:B 女士的肺转移灶不摄碘,如果进一步进展,还有其他的治疗方式吗?

对于不摄碘的分化型甲状腺癌,可以选择放疗、化疗及新型的靶向治疗,但治疗效果尚不确切。其中靶向治疗可能在将来带来更多希望。

Q3:这两例患者的转移灶都没有手术切除,那么哪种情况的转移病灶首选手术呢?

这两例患者的肺部转移灶都是多发的,无法手术。可以考虑手术的转移灶一般有两种情况:1)单一病灶;2)病灶多发,但存在引起明显临床症状、可手术的单一病灶。例如:肺部多发转移、且存在腰椎单一转移灶,并且引起剧烈骨痛或者病理性骨折,可手术治疗腰椎病灶。

Q4:IV 期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能活多久?

出现远处转移,总体生存率降低。有研究提示,没有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 5 年和 10 年生存率分别为 95.3% 和 88.9%,而发生远处转移者,则分别降低到 74.9% 和 53.1%。但具体到每一位患者,即便同属 IV 期,生存期也可能大相径庭,与年龄、身体状况、原发灶的组织学特征、转移灶的数目、大小和分布(肺、骨、脑)、转移灶对治疗的反应等密切相关。即使某些疗法无法提高生存率,仍可能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或延缓病情的进展。

总体而言,甲状腺癌结局较好,尤其是分化型甲状腺癌,即便发生远处转移,大部分患者仍可获得较长的生存期。请您不要灰心,积极治疗、关爱自己、心态乐观,都有助于延长生存。

免责声明:

肿瘤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极为复杂,治疗要充分考虑个体化差异,该病例并不能代表“相似患者”的治疗决策。关于您具体的治疗方案,请听取主管医生的专业意见。

共同撰写: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张婷婷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