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糖尿病的发病现状、预防及治疗

  近日,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和中国疾控中心联合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我国7~17岁的青少年中,糖尿病的发病率是美国同龄青少年的4倍,糖尿病前期率更高达14.9%。这与最近几十年来国人生活方式和营养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体重超标的青少年数量不断增加息息相关。

  那么,如何及早发现孩子患有糖尿病?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青少年糖尿病主要包括1型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患者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需要终身使用外源性胰岛素来控制血糖。2型糖尿病表现为环境与遗传因素共同导致的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缺陷,糖尿病家族史与肥胖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饮食及运动治疗使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饮食及运动不能良好控制血糖的可以应用胰岛素及口服药物治疗。

  过去,在青少年发病的糖尿病主要为1型糖尿病,但近30年来,全球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增加了2~3倍,高脂饮食、体力活动减少、营养过剩、肥胖等多种因素,都可能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升高

  肥胖儿:易发病,难治疗

  家长要想早期发现孩子是否患有糖尿病,必须了解糖尿病的特点。

  典型的1型糖尿病具有以下特征:发病年龄较轻、急性起病、“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症状明显、一些患者以酮症酸中毒起病,另一些患者可由感染等应激情况造成严重高血糖或酮症酸中毒,部分患者同时伴有甲状腺机能减退。

  而2型糖尿病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临床特点:肥胖和超重;大多在青春期发病,以女性居多;常伴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存在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出生时为低体重儿或巨大儿。“所以,当孩子出现以上情况时,家长应该定期带他们查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必要时做糖耐量试验,以便早期发现孩子是否是糖尿病或处于糖尿病前期阶段,及时进行干预。”

  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85%以上伴有肥胖或超重。国外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体重越重,其血糖越难控制,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也有同感。这类青少年患者的血糖控制难度之所以比较大,原因在于,体重越重,胰岛素抵抗越严重,血糖也就越难以控制。

  因此,对于肥胖的青少年患者,医生都会结合孩子的年龄、身高、体重、血糖,更加严格而且更个体化地控制其饮食及运动,在减重的同时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从而使其血糖更易于控制。

  一味严格控制饮食,或影响发育

  在临床治疗中,陈树春发现,不少家长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即一味通过严格控制饮食来降低孩子血糖,却没有意识到,这种做法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其实,“青少年糖尿病的治疗不同于成人糖尿病。青少年需要足够的营养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所以,在饮食治疗方面,应该根据每一位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饮食计划,尽可能达到既能控制血糖,又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而且,青少年患者的血糖并非控制得越低越好,一味追求把血糖控制在低水平,可能使患儿出现低血糖。要知道,低血糖对身体造成的危害并不比高血糖小。一旦患儿出现低血糖反应,轻则肢体颤抖、面色苍白、心慌眼黑,重则意识不清甚至昏迷,还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的血糖波动较大,血糖难以控制,而又易发低血糖,增加了治疗难度,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设立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进行密切的血糖监测,并实施及时的调整治疗措施。家长应选择操作简单、方便、结果准确的血糖仪,尽量关注孩子的血糖监测,并督促其进行监测,不能认为按照医生给的药物治疗了就不用监测血糖了,或者血糖控制良好后自行停药,中断治疗。

  除了注意不能一味严格控制饮食外,家长还要注意不能让患儿盲目增加运动量,应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并根据患者的进食时间及胰岛素注射时间选择运动时间,当患儿出现糖尿病并发症时适当减少运动量。

  并发症危害不容忽视

  对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由于其胰岛素绝对缺乏,较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酮症酸中毒。而慢性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一般在糖尿病发病3~5年以后出现。为了避免或延缓这些并发症的出现,应注意一下问题:

  1、确诊糖尿病同时应测定血脂水平,如果血脂不正常,应每年监测血脂。如LDL胆固醇<2.6 mmol/L,每5年复查血脂谱。

  2、一旦儿童达到10岁,且糖尿病病程业已5年,应该每年筛查微量白蛋白尿,取随机时间点的尿样,计算白蛋白与肌苷的比值(ACR),如2次非同日尿样本,ACR均升高,应该考虑治疗。

  3、及时监测血压,如持续高于同年龄、性别、身高组的第95百分位数或持续>130/80 mmHg,应降压治疗。

  4、儿童≥10岁且患糖尿病病程3~5年,应该进行眼科检查,并每年检查一次。

  最后,提醒大家,在治疗的过程中,“由于青少年的心理、情绪变化较大,极易出现对疾病的恐惧感从而产生消极情绪,不能配合治疗,所以,医生和家长还需要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反应,多与孩子沟通,一方面要充分了解疾病的危害,还要帮其排除心理障碍,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更好的配合治疗。”

  胰岛素泵――应对患儿“黎明现象”

  对于青少年糖尿病患者来说,如何注射准确剂量的胰岛素一直是难题。

  胰岛素泵治疗是采用人工智能控制的胰岛素输入装置,通过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的方式,模拟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模式从而控制高血糖的一种胰岛素治疗方法。它可以避免不同部位、不同手法及不同注射装置造成的注射剂量的差异,使得血糖更易于控制。

  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由于生长激素及类固醇激素的分泌特点,极易出现黎明现象(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间血糖控制尚可且平稳,即无低血糖的情况下,于黎明时分,即清晨3~9时由各种激素间不平衡分泌所引起的一种清晨高血糖状态),应用胰岛素泵较皮下注射胰岛素能更灵活、更有效地调整血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开始应用胰岛素泵治疗,但由于价格较高,需长期佩戴等问题,仍没有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