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手术的乳腺癌患者经过标准的术前治疗、手术及术后综合治疗,1期患者90%以上都能治愈,2期约60%左右的治愈率,3期患者约40%治愈率。因此早诊早治非常重要,分期越早治愈率越高。
4期乳腺癌是指初次就诊时就出现了转移的患者,还有部分乳腺癌术后患者在一段时间的无病生存期后会出现复发转移,这也是术后患者需要按要求定期复查的原因,复发转移的患者很难达到治愈的目的,治疗的目标是在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情况下长期带瘤生存。早期乳腺癌术后定期复查的目的就是尽早发现转移并及时治疗,常规复查要求术后2年内每3~6个月1次,术后3-5年每半年1次,术后5年后每年1次。常规复查发现转移后,应尽快到专科医院治疗,很多患者及家属、甚至非肿瘤专科的医生都认为乳腺癌术后一出现转移就活不了多久了,或者认为转移后的治疗花费都很昂贵,最终也是人财两空,因此而直接放弃治疗,这是一个误区。目前在各种治疗方法的综合应用下,转移性乳腺癌已经成为慢性病,生存期明显延长,部分患者甚至还能争取到少见的再次治愈的机会。有些治疗的费用也不高,如针对激素受体阳性患者的内分泌治疗、各种国产化疗药、即使过去价格昂贵的针对HER2阳性患者的曲妥株单抗、拉帕替尼等药物,在进入国家医保谈判目录降价并报销后,费用也明显下降,还有不断研发中的新药的临床研究也在延长患者生存期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有新药临床研究方案都是经过国家药监部门批准、医院伦理部门审核,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患者的利益,一方面可以更早地接受到可能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另一方面新药临床研究药物和检查全部免费提供,减轻了患者长期治疗的负担,同时参与临床研究的患者越多,新药进入临床的速度越快,会有更多的患者从新的治疗方法中获益。以上种种,使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长期带瘤生存成为可能,而因为不了解这些知识,不做努力直接放弃就太遗憾了。
比如下面这例患者就从我国1.1类新药吡咯替尼临床研究中获益:
杨女士,女,30岁,2017.3因“右乳癌术后肺转移”到本院就诊。
一、回顾既往病史及外院治疗如下:
患者于2013.10.18行右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浸润性癌,非特殊型,伴导管内癌;LNM5/15,术后分期:pT2N2M0,免疫组化(IHC):ER(-)PR(-)HER-2(3+)Ki6740%。2013.11-2014.3辅助化疗:TCH×6周期,2014.3-2014.4辅助放疗,2014.3-2014.11辅助靶向治疗:曲妥珠单抗(赫赛汀)共1年。2015.6常规复查胸部CT时发现肺转移(无病生存期14月),2015.6.17-2015.7.22肺部结节放疗(60Gy/30f),病灶明显缩小,但半年后增大;2016.3.9外院行“胸腔镜下左上肺楔形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肺转移。肺部病灶免疫组化(IHC):ER(-)PR(-)HER-2(3+)Ki6770%。
二、本院诊治情况:
2017.3胸部CT示肺部新发病灶,到本院就诊。入院后审核既往病史,符合新药吡咯替尼Ⅲa期临床研究的入组筛选条件,经患者知情同意后,按要求筛选,成功入组,未发现其他病灶,诊断:右乳癌术后肺转移。2017.3.22-2017.6疾病进展后揭盲为对照组(安慰剂+卡培他滨),即卡培他滨单药治疗,疗效评价:疾病进展(PD),疾病进展时间(TTP)2.5月,2017.6.24-再次知情同意,进入序贯吡咯替尼单药治疗,疗效评价部分缓解(PR),目前仍在疾病缓解继续治疗中。
三、小结
HER-2阳性右乳腺癌术后肺转移患者,在曲妥珠单抗治疗后,给予二线抗HER2靶向治疗,入组了吡咯替尼Ⅲa期临床研究,双盲随机入组,疾病进展后揭盲,患者接受的是不含靶向治疗的对照组(即单药卡培他滨组)治疗,按照研究要求,经患者知情同意,后续接受序贯单药吡咯替尼治疗,2周期后达部分缓解(PR),病灶基本消失,目前已疾病缓解持续用药超过18个月,还在继续治疗中。晚期乳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就得益于长期有效的治疗,越多越长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的转移后生存期就越长,因此积极参与临床研究是对患者非常有益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