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镜检查,有哪些“新武器”?

“照妖镜”:自发荧光支气管镜 (AFB)

这种新技术像一面“照妖镜”,能将癌前病变或肿瘤组织与正常支气管黏膜区分开来,用于发现早期肺癌,有独特优势。

它的原理是,异常组织和正常组织对某些光照产生的荧光性不同。在波长442纳米的蓝色激光照射下,病变区呈红棕色,而正常区呈绿色,再借助计算机图像处理,就可以确定病变部位和范围。

优点是能以精细、清晰、高对比度图像,突出显示炎性和肿瘤组织,从而帮助医生轻松区分正常和异常组织,及早“侦查”出病变。

但它也有缺陷,就是诊断特异性比较低,假阳性(显示有病变,而实际并没有)率较高。医生会联合低剂量螺旋CT扫描,提高早期筛查肺癌的准确率。

“微探头”:超声支气管镜 (EBUS)

这种技术是通过支气管镜操作孔道,引入微型的超声探头,医生借此可以准确地了解支气管壁、支气管周及纵隔的病变情况,以较小的创伤和风险,对肺癌进行精确分期。

通过在 EBUS 引导下的针吸活检技术 (TBNA),可以实时观察目标淋巴结及肿块,并在超声引导下,确认穿刺路径进行活检。EBUS配备的超声多普勒功能,可以在指定位置测量血流速率,同时显示横截面图像,在穿刺时避开血管,实现准确操控,降低穿刺的风险。

“仿磁场”:电磁导航支气管镜 (ENB)

这种新技术结合了传统支气管镜和螺旋CT仿真支气管镜的优势。

操作时,患者躺在电磁定位板上,医生将传感器探头放在支气管内,传感器结合磁场,能够建立一个3D模拟支气管镜图像,而螺旋CT则提供真实的支气管镜图像,两个图像叠加,可用于观察并引导探头的走向,控制探头到达目标位置。

1998 年,美国 Solomon 等首次报告应用 ENB 进行动物试验,确定了该技术的可行性。 2006 年,Gildea 等通过研究,初步证实了 ENB 比传统支气管镜具有更高的准确率和安全性 。近年来,多项国内外研究证实,ENB 技术对于肺外周病灶的活检诊断准确率较高。

“实时导航”:虚拟导航支气管镜技术-Lung point 系统

这个系统包括:路径规划系统(planning)、支气管镜导航系统 (virtual bronchoscopy navigation system) 和一次性活检取芯针 (Flexneedle)。通过定位、测量、导航三个步骤,完成远端肺结节的活检。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支气管镜相比,这项技术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与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技术相比,虚拟技术不是实时导航,对耗材和成本要求低,对 CT 精细程度要求较高,对操作者不需要特殊培训,易于掌握。

共同审核:广东省人民医院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 周清主任医师 白晓燕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