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发展趋势及认识

  营养是生物生长、生存的基础,是病人抵御外来侵害、维护生理功能、修复组织、恢复健康的底物。营养支持分为肠外(PN)和肠内(EN)营养支持两种。肠外营养在外科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目前认为,只要肠道有功能,肠内营养就优于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作用机制:
  1、维持肠黏膜细胞的正常结构,细胞间连接和绒毛高度,保持黏膜的机械屏障;
  2、维持肠道固有菌丛的正常生长,保持黏膜的生物屏障;
  3、有助于肠道细胞正常分泌IgA,保持黏膜的免疫屏障;
  4、刺激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保持黏膜的化学屏障;
  5、刺激消化液和胃肠道激素的分泌,促进胆囊收缩,胃肠蠕动,增加内脏血流,使代谢更符合生理过程。
  肠内营养的优点
  1、全面、均衡,符合生理
  提供足够的能量
  提供安全、平衡、完全的营养素和微营养素
  提供正常生理所需的多种膳食纤维和谷氨酰胺
  营养物质经门静脉系统吸收,有利于蛋白质合成和代谢调节
  2、维护胃肠道功能
  维持胃肠道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
  保护肠粘膜屏障,防止细菌易位
  维持消化液和消化道激素的分泌,保护肝脏功能
  刺激和促进受损的肠道尽快恢复功能
  3、保护肝脏功能
  营养物质经门静脉系统吸收,维持营养物质正常的代谢过程
  维持胆汁的正常排泄,维持正常的肝肠循环
  改善肝脏的血供和营养
  保护肠粘膜屏障,防止肠源性毒素通过血液进入对肝脏的损害
  4、提高机体免疫力
  改善病人营养状态,提高免疫力
  保护肠粘膜屏障,防止细菌因易位造成的肠源性感染
  刺激胃肠道分泌免疫球蛋白
  5、降低高分解代谢
  减轻应激病人肠缺血,降低分解代谢激素和细胞因子水平,缓解高分解代谢
  促进机体蛋白质的合成
  改善氮平衡
  6经济又安全
  减少临床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缩短病人住院时间
  肠内营养避免了肠外营养容易引起的各种代谢紊乱、导管败血症等
  使用方便易于临床管理,费用仅为肠外营养的1/10左右。
  肠内营养适应证
  1、吞咽和咀嚼困难
  2、意识障碍或昏迷
  3、消化道瘘
  4、短肠综合征
  5、肠道炎性疾病
  6、急性胰腺炎
  7、高代谢状态
  8、慢性消耗性疾病
  9、纠正和预防手术前后营养不良
  10、特殊疾病
  麻痹性和机械性肠梗阻,消化道活动性出血及休克均系肠内营养的禁忌证.严重腹泻或极度吸收不良时也应当慎用.
  在需要营养支持的病人(危重、创伤、营养不良等),营养支持成为一些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理应与其他治疗同等重要。可能时,宜及时或提前给予及时补充,优于事后纠正。
  临床上有时候肠内和肠外营养结合进行,但基本原则是,只要肠功能允许,就应尽量采用肠内营养。肠内营养实施时能口服者则口服,不能口服者可采用鼻胃/鼻肠管,或胃肠营养造瘘管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