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肺癌冻死、烫死的消融治疗

您听说过把肿瘤细胞“烫死”或者“冻死”的治疗方法吗?它们的效果怎么样?本篇就带您来看一看。

肿瘤的消融和冷冻治疗

把肿瘤细胞“烫死”,专业界称为“消融”治疗;“冻死”,专业界称为“冷冻”治疗。

听上去“冰火两重天”,但它们的基本原理差不多,都是在CT或磁共振等技术的引导下,将探针、或针头插入肿瘤内,利用电流产生的热量、或冷冻剂(比如氩气)产生的超低温,直接导致病灶组织中的肿瘤细胞发生不可逆损伤或凝固性坏死,同时使肿瘤周围的组织凝固,肿瘤失去血液供应而“死亡”,也可以减少肿瘤的血行转移。

此外,还有两种情况,也可进行开胸或电视胸腔镜辅助下的消融治疗:

①肺部肿瘤邻近重要结构如大血管、肺门或心脏;

②开胸后发现肺部肿瘤不能够切除。

经过冷冻或消融后,被破坏的肿瘤组织存留在体内,还可以刺激机体免疫力,攻击肿瘤。

哪些肺癌患者可能考虑采用?

消融和冷冻只适合少部分特定的肺癌患者。

如果是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不能耐受或不愿意接受根治性手术或放疗;或者是经过其他治疗后单处复发孤立病灶;单肺(各种原因导致一侧肺缺如);多原发肺癌且双肺肿瘤数量≤3个,医生可能考虑使用消融/冷冻技术来处理。需要满足的条件是:病灶最好小于3厘米,没有其他部位的转移灶。对于这种情况,消融/冷冻有实现根治的可能。

如果已经发展成肺部多个转移性结节而无法根治,消融/冷冻也有用武之地:就是在主病灶得到控制的基础上,用来治疗仍在生长的转移性病灶。这种情况下,要求肺部所有转移灶不多于5个,一侧肺不多于3个,且无其他部位的转移。多发转移瘤的最大直径≤3 cm,单侧单发转移瘤的最大直径≤5 cm。

另外,为了缓解部分患者局部病灶引起的症状,有时候医生也会考虑使用消融/冷冻来减轻痛苦。

需要提醒的是,消融和冷冻并不是肺癌的常规治疗手段,只是一种局部疗法,对全身广泛转移灶“无能为力”,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谨慎选用。治疗前需要先确诊为肺癌,并且最好先经过PET-CT检查,明确病灶有没有其他部位转移,以及转移的部位和大小等情况再做决定。

可能产生哪些不良反应?如何配合医生做好应对?

由于这是一种有创伤的治疗手段,有严重的出血倾向、治疗侧有比较多的胸腔积液、整体健康情况比较差(PS评分≥3分)等情况的患者,不适合这种治疗。

此外,以下情况也不适合这种疗法:病灶周围感染性及放射性炎症没有很好地控制,穿刺部位皮肤感染、破溃;严重的肺纤维化,尤其是药物性肺纤维化;肝、肾、心、肺、脑功能严重不全;严重贫血、脱水及营养代谢严重紊乱,无法在短期内纠正或改善;严重全身感染、高热(>38.5℃);植入心脏起搏器。

总体而言,这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手段,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疼痛、气胸、胸膜反应、出血、感染等,需要严密监测,必要时采用相应干预手段。

另外,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消融综合征”。这是由于手术破坏了肿瘤,坏死的肿瘤组织被机体吸收、引起炎症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低热、乏力等,一般持续3~5天,部分患者可持续2周。医生一般采用非甾体类药物抗炎,比较严重的可能给予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同时加强营养,多数患者都可以耐受。

共同审核:广东省人民医院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 涂海燕副主任医师 孙月丽医生 彭晓潇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