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和早期发现消化道癌

  癌症是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常见多发病,我国每年癌症发病人数约160万。癌症正超过心脑血管病成为致死原因的第一位。消化道中的食管、胃及大肠是癌的好发部位,这三处的癌症患者占了常见恶性肿瘤患者的四分之一以上。因癌症死亡的前五位中胃癌、食管癌及大肠癌占据了第一、三、五位;在全世界,中国食管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食管癌患者一半是中国人。在亚洲我国胃癌的发病率位居前三名之内,因我国人口众多,每年死于胃癌者达16万人。大肠癌包括结肠癌与直肠癌,在欧美发病率排名第二,我国尚列各种癌症中的第五位,而近年来发病明显增加,由此可见消化道癌是恶性肿瘤中的多发、常见病。

  如何才能改变消化道癌发病率高、死亡多、危害人民健康大?首先要针对致癌因素采取措施,众多癌症中消化道癌是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最密切的,通常所说的“癌从口入”是有一定道理的,积极防癌只是减少患病率的一个方面,还要努力做到“三早”,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一切从“早”做起。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医务人员和广大人民一起行动起来,移风易俗,改掉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保护好环境,提高警惕,早期认识和发现癌症。
  1、食管贲门癌
  引起食管贲门癌的危险因素:(1)烟和酒:长期吸烟和饮酒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有人研究发现大量饮酒者比基本不饮酒者食管癌发病率要增加50倍,吸烟量多者食管癌发病率比基本不吸烟者高7倍,酗酒、嗜烟者的发病率是既不饮酒又不吸烟者的156倍。酒本身虽无致癌作用,但酒精是某些致癌物质的溶剂,烈酒也可能引起食管黏膜损伤,酒中也可能污染有亚硝胺,为食管癌的发生创造条件。(2)食管的局部损伤:长期进食粗硬食物、热汤、烫粥、烫茶或辣椒之类刺激性食物,或有快吞、咀嚼不细、暴饮暴食等不良卫生习惯。这些因素可以引起食管黏膜机械性或物理性的刺激与损伤,为致癌物质的进入创造条件,从而促使癌的发生。(3)亚硝胺:亚硝胺类化合物是一种很强的致癌物,已知有十几种亚硝胺能引起动物的食管癌。在食管癌高发区林县的粮食、酸菜、井水中均可以检测到较高含量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其含量和当地食管上皮增生、食管癌的患病率正相关。(4)霉菌:已有研究发现10多种霉菌毒素能诱发动物不同器官的肿瘤。流行病学发现食管癌高发区霉菌污染情况比低发区高2~15倍。(5)营养和微量元素:世界上食管癌高发区一般都是贫困落后地区,膳食中缺乏维生素、蛋白质及必须脂肪酸。这些成份的缺乏,可以使食管黏膜上皮增生、间变、进一步引起癌变。微量元素铁、钼、锌等的缺少也和食管癌发生有关。(6)遗传易感性: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食管癌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不排除有遗传因素参与。
  食管癌的早期信号:(1)噎食:就是咽食物时有阻力,咽食不畅,有堵塞感、或有异物感,呈渐进性加重,开始时偶然发生一两次,不治自愈,以后数日或数月再次出现,发生频率和哽噎程度逐渐加重,这是早期食管癌的常见表现。(2)吞咽困难:吞咽时胸骨后有轻度闷、胀不适感或隐痛感,疼痛的程度与进食硬度无必然关系,常在饮水、喝酒或喝酸性饮料时,出现食管内持续性灼痛或刺痛。吞咽过后,这种感觉将会逐渐消退。(3)吞咽异物感:吞咽时自觉食管内有异物,似饭粒或茶叶碎片黏附于食管上,咽之不下,吐之不出。有时在吃第一口饭时,总感到阻碍不顺,食物在食管内的运动似可感觉出来。以上三种症状的发生率占全部早期食管癌症状的80%以上,而吞咽不适的感觉占全部症状的30%以上。
  2、胃癌
  胃癌是多因素疾病,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就目前研究资料得知,胃癌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1)饮食与生活习惯:贫困山区,居民以咸菜、腌肉、熏制食物为主要副食者,胃癌发病率显著增高。居民经济条件好,副食品中以蛋白质、新鲜蔬菜、水果摄入量多,则胃癌发生率就明显降低。长期吸烟的人胃癌发病率明显增高,吸烟对胃有致癌和促癌作用。长期饮酒与导致胃癌的其他因素有协同和促进作用。(2)环境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土壤及饮水中缺乏微量元素(如铜、锰、锌、硒、镁)的地区,胃癌发病率就增高。生活在矿区或石棉矿区的居民胃癌发病率显著增高。(3)免疫因素:凡免疫功能低下者,胃癌发病相对增高,因为免疫功能障碍可以对癌症免疫监视作用降低。(4)遗传因素:多数回顾性调查资料认为,遗传因素在胃癌病因中的作用比较肯定,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一般认为,胃癌病人亲属的胃癌发病率比对照组高4倍。据资料记载,拿破仑的祖父、父亲、姐姐及他本人均死于胃癌。(5)感染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高危人群患胃癌的危险性较低感染者高6倍。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道溃疡的致病因素,是胃癌的危险因素。(6)其他因素:许多疾病被认为与胃癌的发生有关,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溃疡、胃息肉等。
  胃癌的早期信号:(1)年龄40岁以上,以往无胃病史,突然食欲减退,饭后饱胀,上腹部隐痛或消瘦,特别是嗳气有酸臭或蛋臭味。(2)原有胃病史,以往表现的规律疼痛突然改变,或转为持续性隐痛,按胃溃疡治疗效果不佳。(3)平时胃酸少,爱吃酸性食物或经确诊为萎缩性胃炎或不典型增生,病史较久,又突然消瘦、贫血、怕吃油腻或消化不良症状加重。(4)年龄40岁以上,素有胃病史,突然消化道出血(呕血或黑便),或连续化验大便隐血阳性持续两周以上。(5)胃溃疡经正规治疗两个月以上不愈者。(6)进行性消瘦及贫血,伴有消化不良症状者。
  3、大肠癌
  大肠癌好发年龄一般在50~70岁,男性比女性多。大肠癌的致病原因尚不明确,但有内在和外在因素的作用。内在因素如基因遗传;外在因素如长期炎症、慢性刺激、饮食习惯等。大肠癌发病是内外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饮食因素:目前认为,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饮食是大肠癌发病的主要饮食因素。(2)癌前病变:结肠腺瘤、乳头状瘤及息肉等的恶性倾向已是肯定的事实,患结肠和直肠息肉者的大肠癌发病率较正常人明显增高。(3)慢性炎症:一些慢性炎症刺激也是大肠癌发病的因素之一,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等刺激。(4)不良刺激:大肠癌发病与便秘、吸烟等刺激因素有关。此外、亚硝胺类化合物在大肠癌病因中的地位近年来也日益受到重视。该类化合物在结肠中的细菌作用下可形成某些有致癌功能的胺类物质。(5)遗传因素:大肠癌患者的家庭成员中死于大肠癌的要比一般家庭成员高4倍,可能与相同的饮食习惯有关,或存在遗传因素。
  有资料表明,大肠癌误诊率可达40%~60%,甚至更高,从出现症状到确诊平均1年左右。大肠癌早期症状不典型,往往与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肠炎、痢疾等相混淆。由于癌症发生部位不同,症状也不一样。大肠癌的早期信号:(1)粪便带鲜血,而又不能用痔疮解释时。(2)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脓血便,有排不尽感觉,按痢疾治疗效果不好者。(3)排便习惯改变,排便次数异常或大便带黏液等,便秘、腹泻或两者交替,超过3周应格外注意。(4)大便形状改变,变细、变扁或有槽沟。(5)出现贫血,粪便检查反复多次或持续出现隐血者。(6)持续性下腹部不适、隐痛或腹胀、腹部肿块、体重减轻。
  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并不是一个早晨就出现的,它有着一个漫长的、足够让我们进行干预的时间。只要我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注意和警惕癌症的早期信号,癌症的治愈率和生存率必将有一个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