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中要求,一旦临床怀疑胃癌,胃镜应为首选检查项目。许多人出于筛查胃癌目的而接受胃镜检查。
但是,胃镜检查对于诊断胃癌也不是万能的,对于初次检查阴性者应当如何处理,目前仍不明确。英国一项研究显示,3672 人次受检者在初次胃镜检查时没有检出胃癌,结果有 32 例在随后 3 年的复检中被诊断为胃癌。
因此,内镜检查阴性不可以完全排除胃癌。
内镜检查为何会出现假阴性?
所谓假阴性,就是指实际有病变但检查未发现。有些类型的胃癌,特别是早期胃癌的病灶很小,一部分以黏膜下浸润为主的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等,往往病变区的黏膜层也较完好,癌细胞主要沿黏膜下层浸润,因此胃镜检查不易发现上述病变,从而漏诊;一些胃底部的病变,表面常有黏液覆盖,加之病变与镜身靠近,导致观察及取材比较困难,可能无法发现病变;还有一些较小的胃癌病灶(小于 1 厘米),在患者口服奥美拉唑(Omprazole)后,癌灶处的黏膜会假性愈合,但癌细胞仍在迅速倍增并可造成转移。
此外,胃镜检查并不能直接看到幽门螺杆菌,无法排除幽门螺杆菌的存在,而幽门螺杆菌又与胃癌的发生发展相关。专家认为,胃镜检查时应常规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查,在胃镜下钳取 1~2 块胃窦黏膜组织置入含尿素的溶液中,数分钟后如变为红色,则证明有幽门螺杆菌,这种方法称为快速尿素酶试验;医生也可以将活检胃黏膜送病理科切片检查,通过染色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是否有幽门螺杆菌;非胃镜下检查法(如呼气检查法和血液检查法)也可判断幽门螺杆菌是否存在。
内镜检查阴性需要进一步检查或随访吗?
- 如果受检者只是正常体检,近期无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或饱胀、恶心嗳气、呕血黑便、胃部隐痛等症状,并且无胃癌家族史,可不需进一步检查,定期体检复查胃镜即可。
- 如果受检者是临床怀疑胃癌的高危人群或有明显胃黏膜萎缩等胃部疾病的人群,医生通常会建议进一步做超声内镜,以明确诊断。
- 如果医生认为有些患者的阴性结果可能是由于胃镜活检取材表浅或取材不准(未取到癌实质)所致,通常会建议在 3 个月内定期密切随访,复查胃镜,以明确诊断。(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外科于淼参与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