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病因,而且诊治过程中“诊断疑、治疗难”的情况无法避免,给肿瘤科医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月6日,首届“长征疑难肿瘤论坛暨肿瘤临床新进展大师论坛”隆重召开。本次大会执行主席,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肿瘤科主任臧远胜教授在会前接受《医学界》专访,就难治性肿瘤诊治的相关热点、难点问题分享了精彩观点,还有值得一看的特别病例,不容错过!
一、判断肿瘤疾病进展,如何才能“去伪存真”?
肿瘤患者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肿瘤的浸润、压迫、转移涉及各个系统,多个脏器,可出现复杂的临床表现;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由于各种有创性诊治手段和化疗药物的使用,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和药物不良反应。所以患者突发的某些病情变化,到底是疾病发展,还是并发症,需要临床医生仔细辨别,避免误判病情。
臧教授指出,首先要注意的症状就是感染,因为晚期肿瘤患者的免疫力低下,营养状态不佳,经常会出现感染的情况,包括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和胃肠道感染等。临床上遇到此类肿瘤病人时,不能看到患者的病情急转直下,就认为是疾病进展,而应细心分析,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如果是感染,给予抗感染治疗就可获的较好疗效。
心功能衰竭在临床上也很常见,因为肿瘤病人化疗需要大量的输液,而过量输液易导致心功能不全,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气急。若此时误判病情,试图给予更多输液以纠正疾病进展,就可能加重心衰,甚至危及生命。此时我们可以通过体位改变时气急症状的变化进行判断,如果患者的气急症状可在坐位得到缓解,就可以用简单的利尿治疗和扩血管治疗缓解病人的症状。
还有药物过敏、胃肠道肿瘤患者营养障碍等容易造成临床医生误判的情况,我们都会在本次会议中进行梳理,分享优秀病例的心得体会,并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评述,希望能够加强与同道的经验交流,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和预后。
二、治疗肺癌的克唑替尼,拯救了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
近年来,欧美进行了一些“异病同治”的临床试验,还取了个土的掉渣的名字——“篮子试验”,但却成为了难治性疑难肿瘤领域一大热门理论。其概念就是不考虑肿瘤的解剖学位置,给内在特征类似(主要是具有相同驱动基因突变)的患者尝试相同的治疗方案,看效果如何。
关于“篮子理论”,国外已经发表了比较重磅的研究结果,国内从2015年开始也有了一些初步的探索。长征医院肿瘤科就开展了相关研究,臧教授向我们介绍了研究的三大关键问题:
1、已有的其他肿瘤治疗靶点,在当前肿瘤中有没有?
2、如果找到了和其他肿瘤相同的靶点,那么该靶向药物对当前肿瘤是否同样有效?
3、如果该靶向药物有效,其作用机制是什么,有效率多高?
2016年初,臧教授接诊了一位患有非典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年轻病人,当时的情况已经没有做手术的机会,而且第4颈椎-第7颈椎出现了大规模的浸润,患者生命危在旦夕,却没有可借鉴的治疗方案。
但臧教授想要寻找可能有效的方案,那怕只有一线希望。“我们尝试了篮子理论,试着在患者的肿瘤中寻找其他肿瘤已有疗效的靶向药物的靶点。”
“刚开始,我们根据软组织肿瘤的治疗标准和推荐方法进行化疗,但化疗效果非常不好,患者的病情持续恶化,躺在床上不能活动,而且颈椎还有随时断掉的危险。幸运的是,我们为患者做了二代基因测序,并发现他有一个非常罕见,却可能有效的融合基因突变——ALK和CARS基因的新融合。”
但这种融合在国外国内报道很少,缺乏相关的治疗经验。基于ALK抑制剂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数据,并经过多方检索相关资料,臧教授的治疗团队认为患者可能从ALK抑制剂中获益,在充分的告知患者,将其纳入研究之后,给患者使用了针对ALK靶点的抑制剂克唑替尼。在接受克唑替尼治疗后,患者的病灶快速消退,病情出现了奇迹般的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