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肿瘤化疗(化学药物治疗,chemotherapy)的发展史已经超过了 70 年。期间多种药物更新迭代,多个方案层出不穷,化疗效果不断提高,毒副作用越来越少。
目前在肺癌领域,与日新月异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相比,化疗这个“老兵”似乎有些沉闷。但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患者仍会选择化疗。可以说,不论现在还是未来,化疗作为肺癌治疗的一块“基石”,都是不可替代的。
其实,仔细梳理下来,尽管不像靶向和免疫治疗这两个“小鲜肉”一样经常占据头条,化疗也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
目录
新药物
化疗药物历经 70 年发展,衍生出三代药物。
- 第一代: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氨甲蝶呤、环磷酰胺和氟尿嘧啶等用于临床,开创了化疗的新纪元;
- 第二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阿霉素、顺铂的出现,拓展了化疗的应用“版图”;
- 第三代:紫杉醇、吉西他滨、长春瑞滨、伊立替康等多种新型药物用于临床,化疗效果上了一个新台阶,并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整体格局。
可能很多人认为,“一代更比一代强”,后浪应该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事实并非如此,三代药物各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毒副作用,对于不同患者和肿瘤类型,有可能各展所长、各有胜场。
虽然近年来没有颠覆性的化疗药物问世,但是新药研发的脚步从未停歇,我们相信在量变的积累过程中,质变终将发生。
新方案
最初的化疗方案一般只使用单种药物,一种药就是一个方案。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和临床研究的开展,医生们发现,多药联合可能取得更好的疗效。这当然不是随意组合,随着人类对肿瘤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如何合理搭配、取长补短,也越来越清晰。
我们知道,细胞是通过分裂来增殖繁衍的,对于增殖状态的细胞,整个增殖周期分为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又分为 G1 期、S 期和 G2 期)和分裂期(M 期)。而暂时不在增殖周期内的细胞,称为“静止期”(G0 期)。
研究者发现,有些化疗药物作用于增殖周期的特定阶段,对快速增殖的肿瘤细胞杀灭效果好,就将它们命名为“周期特异性化疗药”;而有些药物并不针对特定增殖阶段,而是“通杀”,就称为“非周期特异性化疗药”。这两大类药物科学组合,可以更有效地遏制肿瘤。
此外,传统化疗一般只进行 4~6 个周期,就结束了。近年来,专业界提出了“维持治疗”的概念,也就是在一定周期的化疗结束后,如果肿瘤没有进展,可以继续使用另一种毒副作用更小的化疗方案治疗。
举个例子,EGFR、ALK 等驱动基因“阴性”(不能吃靶向药)的晚期肺腺癌患者,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双药化疗 4~6 周期之后,可以单用培美曲塞维持治疗。
维持治疗填补了抗肿瘤的“空窗期”,不给残存肿瘤细胞以“喘息之机”,可能带来更长的疾病缓解时间。
老药新用
有些化疗药物虽然有效,但由于各种原因(比如毒副作用大、起效浓度高等),应用受到限制。此时,通过摸索更适当的剂量、更好的剂型、更科学的给药途径,可以使“老药”焕发青春。
改变给药途径:化疗药通常是通过静脉输注流向全身,但有时为了提高肿瘤病灶内的药物浓度,可以采用局部腔内注射,让药物集中于癌灶周围。
选择合适剂型:剂型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稳定性和作用时间。例如,缓释剂型可以使药物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的浓度,延长给药间隔。所谓缓释剂,简单说就是药物分次逐渐释放、而不是一次性释放。再比如,紫杉醇是一种很常见的化疗药物,它难溶于水,需要溶解在蓖麻油里面,但是蓖麻油会引起过敏反应。为了克服这种情况,科学家们研发了脂质体紫杉醇和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等新剂型。
联合治疗
近些年,传统“老三样”(手术、化疗、放疗)之外的新疗法层出不穷,包括针对肿瘤新生血管的抗血管生成药物、针对特定基因位点的靶向药物、针对体内免疫环境的免疫治疗等。这些新疗法的疗效已经逐渐被证实,甚至有超越化疗的势头。化疗也开始与这些“小鲜肉”联手,比如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化疗+靶向治疗等,有的已经初见成效。
值得期待的是,有研究显示,化疗药能刺激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这意味着,最近大热的免疫治疗药物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果与化疗联手,化疗能扩大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产生应答的患者比例,扩大获益人群,可谓如虎添翼。
精准化疗
我们知道,很多传统化疗药物不能“区分”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经常“杀敌一千,自损五百”,如何提高化疗的“精准”程度,医学家们一直在探索。
目前的一个“新式武器”就是抗体偶联药物 (antibody drug conjugates, ADC)。ADC 是将靶向针对肿瘤的“抗体”与化疗药物“组装”在一起,抗体负责寻找和锁定肿瘤细胞,化疗药物负责杀灭肿瘤,两者如同一把狙击枪的“瞄准镜”(抗体)和子弹(化疗药物),最终达到精准杀伤肿瘤的目的。
过去十年中,曾有研究提示,对患者做药物靶基因检测,有助于预测化疗药物的疗效,但是在进一步验证时,大多数都失败了。不过医学家们还在孜孜不倦地探索预测化疗疗效的标志物,或许不久的将来就能有新发现。
共同作者:广东省人民医院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 孙月丽医生 黎文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