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非韦伦片使用说明书

核准日期:20161223

修改日期:20170310

依非韦伦片使用说明书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禁用于对依非韦伦或制剂中其他任何成份过敏者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依非韦伦片

英文名称:Efavirenz Tablets

汉语拼音:Yifeiweilun Pian

【成份】本品主要成份为依非韦伦。

化学名称:(S)-6--4-(环丙基乙炔基)-1,4-二氢-4-(三氟甲基)-2H-3,1-氧氮杂萘-2-酮。

化学结构式:


分子式:C14H9ClF3NO2

分子量:315.68

【性状】本品为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白色至类白色。

【适应症】

本品适用于与其他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HIV-1感染的成人、青少年及儿童。

规格0.6g

【用法用量】

成人:本品与蛋白酶抑制剂和/或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合用的推荐剂量为口服0.6g,每天1次。本品可与食物同服或另服。

为改善对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耐受性,在治疗开始的二至四周以及持续出现这些症状的患者中,建议临睡前服用(见【不良反应】)。

抗反转录病毒药联合治疗:本品必须与其他抗反转录病毒药联合使用(见【药物相互作用】)。

青少年及儿童(17岁及以下):本品与蛋白酶抑制剂和/或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合用于17岁及17岁以下患者的推荐剂量见表1。本品仅可用于确信能吞咽片剂的儿童。本品推荐空腹、睡前服用。尚未进行本品用于3岁以下儿童或体重低于13kg儿童的研究。

1每天一次的儿童患者剂量

体重(kg

本品剂量(mg

13 ~ <15

200

15 ~ <20

250

20 ~ <25

300

25 ~ <32.5

350

32.5 ~ <40

400

40

600

【不良反应】

据文献,在与蛋白酶抑制剂和/或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联合用药的临床对照研究中,1008名患者每天服用0.6g依非韦伦,发生率高于5%且与治疗有关的中重度最常见不良事件是皮疹(11.6%)、头晕(8.5%)、恶心(8.0%)、头痛(5.7%)和乏力(5.5%)。对照组中恶心的发生率更高。与依非韦伦有关的最值得注意的不良事件为皮疹、神经系统症状和精神症状。与食物同时服用会增加依非韦伦的暴露,并且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见【注意事项】)

临床研究中其他一些较少发生的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包括:过敏反应、协调异常、共济失调、精神混乱、昏迷、眩晕、呕吐、腹泻、肝炎、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焦虑、异梦、困倦、抑郁、思维异常、兴奋、健忘、精神错乱、情绪不稳定、欣快、幻觉和精神症状。

另外,一些上市后监测报道的不良事件包括:神经衰弱、妄想症、小脑协调及平衡能力障碍、惊厥、瘙痒、腹痛、视力模糊、脸红、男子乳房发育、肝功能衰竭、光敏性皮炎、胰腺炎和在颈后、乳房、腹部和腹膜后腔等处的身体脂肪再分布或堆积、耳鸣和颤动。

有数例肝功能衰竭的上市后报告,其中包括无既往肝病史或存在其他疾病风险的病人,具有可能导致爆发的特征,有部分案例可能会进展到肝移植或死亡的程度。

除了皮疹的发生率较高及程度较为严重外,儿童中其余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发生率基本上与成人相似。

皮疹:据报道,临床试验中,接受0.6g依非韦伦治疗的患者有26%发生皮疹(其中18%被认为与治疗有关),而对照组中患者皮疹的发生率为17%。接受依非韦伦治疗的患者发生严重的皮疹不超过1%,同时1.7%的患者因皮疹而中断治疗。多形性红斑或Stevens-Johnson 综合征的发生率为0.14%

在三项为期123周(中位数)的临床试验中,接受依非韦伦治疗的187名儿童中有58名儿童(32%)出现皮疹。其中6名儿童出现严重的皮疹。在儿童开始接受依非韦伦治疗前,可考虑预防性应用适当的抗组胺药。

皮疹通常是轻至中度的斑丘疹,发生于开始依非韦伦治疗的前两周中。大多数患者的皮疹随着依非韦伦的继续治疗会在一个月内消退。对于因皮疹而中断治疗的患者可重新开始服用依非韦伦。重新服用依非韦伦时,建议使用适当的抗组胺药和/或皮质激素类药物(见【注意事项】)。

依非韦伦用于中断了NNRTI类其他抗反转录病毒药治疗患者的临床经验很有限。19名因皮疹而中断奈韦拉平治疗的患者已接受依非韦伦治疗。这些患者中9人在服用依非韦伦时发生轻至中度皮疹,2人因皮疹而停药。

精神症状:接受依非韦伦治疗的患者中有严重的精神不良事件的报道。在一项对照研究中,1008名患者接受了平均1.6年包含依非韦伦方案的治疗,而对照组635人接受了平均1.3年的对照剂治疗。依非韦伦组和对照组特殊的严重精神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严重抑郁(1.6%0.6%)、自杀倾向(0.6%0.3%)、非致命的自杀企图(0.4%0%)、攻击性行为(0.4%0.3%)、偏执(0.4%0.3%)和躁狂(0.1%0%)。既往有精神疾患的患者产生上述精神症状的危险性可能更高,躁狂的发生率升高到0.3%,严重抑郁和自杀倾向的发生率升高到2.0%。个别上市后报道有自杀身亡、错觉和神经质行为,但是尚不能肯定这些报道与依非韦伦相关。

神经系统症状:临床研究中,每天服用0.6g依非韦伦的患者,常报道的神经系统症状包括但不仅限于:眩晕、失眠、困倦、注意力不集中及异梦。在0.6g依非韦伦与其他抗反转录病毒药合用的对照临床试验中,19.4%的患者出现中度至重度神经系统症状(其中2.0%为重度症状),相比之下,服用对照药物的患者有9%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其中1.3%为重度症状)。临床试验中,2.1%0.6g依非韦伦治疗的患者由于神经系统症状而终止治疗。

神经系统症状通常开始于治疗的第一或第二天并且在前24周后消除。在一项临床研究中,每月发生至少中度以上神经系统症状的时间一般在448周,发生在5%9%的接受依非韦伦治疗的患者及3%5%的对照组患者中。在一项未受感染志愿者的研究中,代表性神经系统症状发作的中位时间为服药后1小时而中位持续期为3小时。临睡时服药可改善这些症状的耐受性,并且建议在治疗的第一周以及持续出现这些症状的患者临睡时服药(见【用法用量】)。降低剂量或分次服用每天剂量并未带来益处,因此不建议如此用药。

实验室检查异常

肝酶:1008 名接受0.6g 依非韦伦治疗的患者中有3%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到正常上限的5倍以上。对照组中也有类似的肝酶升高。接受0.6g依非韦伦治疗的患者中有156名患者乙型肝炎和/或丙型肝炎的血清标志阳性,7%患者的AST以及8%患者的ALT 升高到正常上限的5倍以上。对照组的患者中有91名患者乙型肝炎和/或丙型肝炎的血清标志阳性,5%患者的AST以及4%患者的ALT升高到上述水平。所有接受0.6g依非韦伦治疗的患者中有4%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到正常上限的5倍以上,其中乙肝和丙肝患者的发生率是10%。对照组中的患者,无论有无感染乙肝或丙肝,GGT类似升高的发生率是1.5-2%。依非韦伦治疗的患者中单独的GGT 升高反映的是酶的诱导而非肝毒性(见【注意事项】)。

血脂:某些服用依非韦伦的未感染HIV的志愿者总胆固醇可升高10-20%。依非韦伦+齐多夫定+拉米夫定方案治疗的患者非空腹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分别可升高大约20%25%,依非韦伦+茚地那韦方案治疗的患者大约可升高40%35%。依非韦伦对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的作用无详细报道。在另一项研究中,依非韦伦+齐多夫定+拉米夫定方案治疗48 周的患者,总胆固醇,HDL-胆固醇,空腹LDL-胆固醇和空腹甘油三酯增高分别是21%24%18% 23%。目前尚不明确这些血脂改变的临床意义。

【禁忌】

依非韦伦禁用于临床上对本产品任何成份明显过敏的患者。

依非韦伦不应与伏立康唑标准剂量合用。因为依非韦伦可以显著地降低伏立康唑的血浆浓度,同时伏立康唑也使依非韦伦的血浆浓度显著升高(见【药物相互作用】)。两者合用时的剂量调整(见【药物相互作用】)。

小连翘属植物(金丝桃属):服用依非韦伦的患者应避免同时服用含有小连翘属植物(金丝桃属)的药物,因为它可以导致依非韦伦血药浓度的下降。这一效应是由于CYP3A4的诱导,并且可导致疗效的丧失并产生耐药。

【注意事项】

本品不应单独用于HIV治疗或者以单药加入无效的治疗方案。

在处方与本品合用的药物时,医师应参考相应的药品使用说明书。

如果联合用药方案中任何抗反转录病毒药因怀疑为不耐受而被中断,应慎重考虑停用所有抗反转录病毒药。在不耐受症状消除的同时应重新开始抗反转录病毒药联合治疗。抗反转录病毒药间歇性单药治疗和序贯重新用药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增加了产生选择耐药性突变病毒的可能性。

不建议在与本品联合用药的复方产品中包含依非韦伦(例如:ATRIPIA)。除非需要剂量调整(比如与利福平合用)。

在给予依非韦伦的动物中观察到有畸形胎仔。因而,服用本品的妇女应避免怀孕。应联合采用避孕套避孕和其他避孕方法(见【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CYP3A4的底物、抑制剂、诱导剂可能会改变依非韦伦的血浆浓度。同样,依非韦伦可能会改变由CYP3A4CYP2B6代谢的药物的血浆浓度。依非韦伦在稳态的显著作用是诱导CYP3A4CYP2B6。然而,依非韦伦在体外已显示出CYP3A4的抑制效应。因此,对于由CYP3A4代谢的药物,理论上可能存在药物水平的暂时增加。服用CYP3A4底物的患者采用本品治疗的前几天应注意较窄的治疗指标以及可能的严重和/或危急生命的不良反应(如,心律失常、长期镇静或呼吸抑制)。对于麦角衍生物(双氢麦角胺、麦角新碱、麦角胺、甲基麦角新碱),咪达唑仑、三唑仑、苄普地尔、西沙必利、匹莫齐特,应慎用本品。

皮疹:有关依非韦伦的临床试验中,报道有轻度至中度皮疹,通常在继续治疗时可消退。适当的抗组胺药和/或皮质激素类药可改善耐受性并加速皮疹消退。低于1%的经依非韦伦治疗的患者报道出现伴有水疱、湿性脱屑或溃疡的严重皮疹。多形性红斑或Stevens- Johnson 综合征的发生率为0.14%。对于发展为伴有水疱、脱屑、累及粘膜或发热的严重皮疹患者,应停用本品。有危及生命的皮肤反应(如Stevens-Johnson 综合征)的患者不建议使用本品。如果中断本品治疗,还应考虑停用其他抗反转录病毒药,以避免耐药病毒的产生(见【不良反应】)。

在三项为期123周(中位数)的临床试验中,经依非韦伦治疗的182名儿童中报告有58例皮疹(32%)。6名患儿为严重皮疹。儿童患者开始出现皮疹的中位时间为27天(31504天)。患儿在开始接受本品治疗前,可考虑采用适当的抗组胺药预防。

精神症状:经依非韦伦治疗的患者中有精神系统不良事件的报道。既往有精神疾患的患者似乎产生精神症状的危险性更高。上市后的不良事件有个别自杀、错觉、行为异常的报道,但是并不能从这些报道中得出这些情况是否与本品相关的结论。建议患者一旦出现上述症状,立即与医生联系以判断这些症状是否与本品有关,如果是相关的,则进一步评价继续用药的危险性是否超出所获益处(见【不良反应】)。

神经系统症状:临床研究中每天口服依非韦伦0.6g治疗的患者中出现较为不适的神经系统症状,常见有头晕、失眠、困倦、注意力不能集中和异梦,但不局限于此(见【不良反应】)。神经系统症状通常出现在治疗的前一到两天,一般在两至四周后缓解。患者应被告知若出现上述症状,继续治疗通常这些症状将得到改善,而且并不预示着将产生任何少见的精神症状。

惊厥:在服用依非韦伦的患者中极少见惊厥发作,通常都伴有已知的发作病史。患者同时服用主要经肝脏代谢的抗惊厥药物,例如:苯妥英,卡马西平和苯巴比妥,需要对其血浆浓度进行定期监测。在一项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同时服用卡马西平和依非韦伦,卡马西平的血浆浓度会降低(见【药物相互作用】)。对有惊厥病史的病人要慎重用药。

生殖的潜在风险:妊娠分类为D。在妊娠的前三个月服用依非韦伦,可能对胎儿有害。孕妇应避免服用依非韦伦。应联合采用避孕套和其他方法避孕(比如口服避孕药或其他激素类避孕药)。由于依非韦伦有较长半衰期,建议在停止服用本品后12周仍然要采取适当的避孕措施。哺乳期妇女应在服用依非韦伦前进行孕期检查,依非韦伦在妊娠期应停止使用,除非它带给母亲的可能益处超过带给胎儿的可能危险,并且没有其他合适的治疗方法。如果怀孕妇女在孕期的前三个月内服用依非韦伦或者在服用依非韦伦时发现已经怀孕,必须告知她所存在的对胎儿的潜在的危害。

目前尚未对妊娠妇女进行充分且良好对照的研究。通过一项对怀孕妇女的抗反转录病毒的上市后经验的记录,在多于700名在孕期前三个月的孕妇服用依非韦伦和抗反转录病毒药物合用的报道中,未收到有显著的致畸报道。报道有极少数的神经管缺陷,包括脊髓脊膜突出。这些报道大多数是回顾性的,但其相关性判断未明确。只有对于胎儿潜在的获益评估超过潜在的风险时,才可使用依非韦伦,例如孕妇没有其他治疗药物可供选择。

肝毒性:对于已知或怀疑有乙型或丙型肝炎病史的患者、以及使用其他具有肝脏毒性的药物治疗的患者,建议监测肝脏酶学指标。对于血清氨基转移酶持续升高超过正常范围上限5倍的患者,需要权衡本品连续治疗的益处与未知的严重肝脏毒性的危险(见【不良反应】)。

血脂升高:使用本品可致血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开始服用本品前及治疗期间应进行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检查。

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在那些联合抗反转录病毒包括本品治疗(CART)的病人中有报道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在治疗初期,免疫系统对CART 有反应的病人可能增加无症状的或残余机会性感染的炎性反应,这需要进一步评价和治疗。也有报道在免疫重建过程中发生自身免疫失调(比如格雷夫斯病)。然而,报道的开始发作时间变化比较大,这些事件会在开始治疗后的几个月发生。

脂肪重分布:在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患者可观察到躯体脂肪重新分布/堆积,包括向心性肥胖、颈背部脂肪堆积(水牛背)、肢体萎缩、面部消瘦、乳房肥大和”库兴氏面容”。其机制和长期影响目前还未知,因果关系也还未建立。

特殊人群用药:

对于中度或重度肝功能损伤患者,无足够的数据决定是否有必要进行剂量调整,所以不推荐使用依非韦伦。由于依非韦伦代谢受细胞色素P450介导,以及慢性肝病患者应用本品的临床经验有限,本品应慎用于肝功能损伤患者。潜在的肝病(包括慢性乙肝或丙肝)患者使用抗反转录病毒药联合治疗时,严重的和可致命的肝脏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明显增加。有数例肝衰竭的上市后报告发生于既往无肝病史或存在其他疾病风险的患者。应考虑监测既往无肝病史或存在其他疾病风险的患者的肝酶学指标。

对肾功能不全患者尚未进行依非韦伦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因只有不足1%的依非韦伦以原形经尿排泄,所以肾功能受损对清除依非韦伦的影响极微。无严重肾衰竭患者的使用经验,建议对这些患者进行密切地安全性监控。

临床研究中经评价的老年患者数量较少,不足以确定对本品的反应是否与年轻患者不同。

本品尚未在3岁以下或体重低于13kg的儿童中进行评价。有证据显示依非韦伦可能改变低龄儿童的药代动力学。故依非韦伦不应用于3岁以下的儿童。

食物影响:依非韦伦与食物同时服用会增加其暴露,并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服用本品片剂时这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会高于服用本品硬胶囊剂。因此,推荐临睡前服用本品。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服用依非韦伦的妇女应避免怀孕。应联合采用避孕套和其他方法避孕(比如口服避孕药或其他激素类避孕药)。由于依非韦伦有较长半衰期,建议在停止服用本品后12周仍然要采取适当的避孕措施。哺乳期妇女应在服用依非韦伦前进行孕期检查,依非韦伦在妊娠期应停止使用,除非它带给母亲的可能益处超过带给胎儿的可能危险,并且没有其他合适的治疗方法。如果怀孕妇女在孕期的前三个月内服用依非韦伦或者在服用依非韦伦时发现已经怀孕,必须告知她所存在的对胎儿的潜在的危害。

目前尚未对妊娠妇女进行充分且良好对照的研究。通过一项对怀孕妇女的抗反转录病毒的上市后经验的记录,在多于700名在孕期前三个月的孕妇服用依非韦伦和抗反转录病毒药物合用的报道中,未收到有显著的致畸报道。极少数的有关神经管缺陷,包括脊髓脊膜突出,有报道,这些报道大多数是回顾性的,但其相关性评判未明确。

依非韦伦可分泌进入哺乳大鼠的乳汁中,也已显示依非韦伦会进入人的乳汁。因此建议服用依非韦伦的妇女停止母乳喂养。为避免传播HIV,建议感染HIV的妇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母乳喂养。

【儿童用药】

尚未对3岁以下或体重低于13kg的儿科患者进行本品的临床研究。

【老年用药】

本品的临床试验没有包括足够多的65岁及以上老年受试者,不能确定他们的反应是否和年轻人不同。

【药物相互作用】

依非韦伦是CYP3A4CYP2B6的诱导剂。与本品合并用药时,可能降低CYP3A4CYP2B6的底物的其他化合物的血浆浓度。(见【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

与抗反转录病毒的药物合用

膦沙那韦钙:作为本品与膦沙那韦和利托那韦合用的指导,应该查询膦沙那韦钙的处方信息。

阿扎那韦(Atazanavir):依非韦伦会减少阿扎那韦的暴露量。与依非韦伦合用时参考阿扎那韦的处方信息指南。

茚地那韦(Indinavir):与单独服用茚地那韦标准剂量(800mg/8小时)比较,未感染的志愿者茚地那韦增加剂量(1000mg/8小时)与依非韦伦(0.6g每天一次)同时服用时,茚地那韦的AUC Ctrough分别降低约3346%3957%。与单独服用茚地那韦标准剂量(800mg/8小时)比较,已感染的受试者茚地那韦增加剂量(1000mg/8小时)与依非韦伦(0.6g每天一次)同时服用时,茚地那韦的AUCCmax也同样观察到类似改变。尚不清楚茚地那韦与依非韦伦合用时的最佳剂量。增加茚地那韦的剂量至1000mg/8小时不能补偿由于依非韦伦而增加茚地那韦的代谢。

HIV-1感染病人(n=6)每日服用一次依非韦伦0.6g,同时每日服用两次茚地那韦/利托那韦800/100mg时,茚地那韦和依非韦伦的药代动力学与未感染的志愿者的数据相当。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与单独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联用相比,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联用同时服用依非韦伦时,观察到利托那韦的Cmin明显减少。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与依非韦伦同时服用时,应考虑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胶囊或口服液剂量增加到533/133mg(4粒胶囊或6.5 mL)(每日两次,同时进食)。

地瑞那韦/利托那韦:依非韦伦(0.6g,每日一次)与地瑞那韦/利托那韦(800/100mg, 每日一次)合用时,可能会导致地瑞那韦Cmin下降。如果依非韦伦与地瑞那韦/利托那韦联合使用,应使用地瑞那韦/利托那韦600/100mg每日两次。查阅地瑞那韦/利托那韦的处方信息来指导与依非韦伦的合用。

马拉韦罗(Maraviroc):马拉韦罗(100mg每天两次)和依非韦伦(0.6g每天一次)联用时,马拉韦罗的AUC12Cmax比单用马拉韦罗分别下降了45%51%。与依非韦伦合用时参考马拉韦罗的处方信息作为指南。

拉替拉韦:与拉替拉韦单独用药相比,拉替拉韦与依非韦伦(0.6g每天一次)合用时拉替拉韦(400mg单次给药)的AUCCmaxCmin分别降低36%36%21%。相互作用机制是依非韦伦对UGT1A1酶的诱导。无需调整拉替拉韦的剂量。

利托那韦(Ritonavir):在未受感染的志愿者中进行了依非韦伦0.6g(每天睡前服药一次)和利托那韦500mg(每12小时用药)联合用药研究,结果显示这种联合用药的耐受性不好并且临床不良反应(如眩晕、恶心、感觉异常)和实验室化验值异常(肝酶升高)的发生率较高。依非韦伦与利托那韦联合用药时,建议监测肝脏酶类。

沙奎那韦:沙奎那韦(软胶囊剂型,每天共1200mg3次服用)与依非韦伦合用时,沙奎那韦的AUCCmax分别降低62%4550%。建议不要将依非韦伦与作为单独的蛋白酶抑制剂的沙奎那韦合用。

HCV蛋白酶抑制剂

Boceprevir依非韦伦(0.6g,每日一次)与boceprevir(800mg,每日三次)合用时,降低了boceprevir的血浆谷浓度。(Cmin44%)未直接评估此降低的临床结果。

特拉匹韦:特拉匹韦和依非韦伦联合应用导致特拉匹韦和依非韦伦的稳态暴露量降低。特拉匹韦每8小时1125mg与依非韦伦每天一次0.6g联合应用时,与特拉匹韦每8小时750mg单独给药相比,联合应用时特拉匹韦的AUCCmaxCmin降低18%14%25%,依非韦伦的AUCCmaxCmin降低18%24%10%。参考特拉匹韦的说明书以指导与依非韦伦的联合用药。

沙奎那韦/利托那韦:没有数据显示依非韦伦与沙奎那韦和利托那韦联合应用的可能的相互作用。

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HIV感染的病人中进行了依非韦伦与齐多夫定和拉米夫定的联合应用的研究。没有观察到临床显著性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没有专门进行依非韦伦和其他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合用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由于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与依非韦伦通过不同的途径代谢,而且不可能与依非韦伦竞争相同的代谢酶和消除途径,因此不认为有临床显著性相互作用。

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没有进行依非韦伦和其他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合用的研究。

抗菌药物

利福霉素类:12名未感染HIV的志愿者中,利福平可减少依非韦伦的AUC26%Cmax20%50kg或更重的病人,当依非韦伦与利福平同服时,依非韦伦的剂量应当提高到800mg/天。与依非韦伦同服时利福平的剂量不需调整。一项在未感染HIV的志愿者中进行的研究表明,依非韦伦可分别减少利福布丁的Cmax32%AUC38%,并增加利福布丁的清除率。利福布丁对依非韦伦的药代动力学没有显著影响。以上资料表明与依非韦伦联合服用时,利福布丁每天的用量应增加50%,若每周23次服用利福布丁,则利福布丁的剂量应加倍。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阿奇霉素:在未感染的志愿者中合用单剂量的阿奇霉素和多剂量的依非韦伦不会导致任何临床显著性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当阿奇霉素和依非韦伦合用时,无需调整剂量。

克拉霉素:将依非韦伦每天一次400mg与克拉霉素每12小时500mg合用7天,依非韦伦对克拉霉素的药代动力学将产生明显影响。与依非韦伦联合用药时,克拉霉素的AUCCmax分别降低约39%26%,而克拉霉素羟基代谢物的AUCCmax分别增高约34%49%。克拉霉素血浆水平的这些改变的临床意义还不清楚。服用依非韦伦和克拉霉素时,46%的未受感染的志愿者出现皮疹。与克拉霉素联合用药时,建议不必调整依非韦伦的剂量。而应考虑选择其他药物替代克拉霉素。

抗真菌药物

伏立康唑:将依非韦伦每天一次400mg与伏立康唑每12小时200mg合用,在未感染的志愿者的研究结果为双向的相互作用。伏立康唑的稳态AUCCmax分别降低77%61%,同时依非韦伦的稳态AUCCmax分别升高44%38%。因此依非韦伦与伏立康唑的标准剂量应禁忌合并使用(见【禁忌】)。

在未感染志愿者中,依非韦伦(300mg,每天一次口服)与伏立康唑(300mg,每天两次)合用以后,与单独服用伏立康唑(200mg,每天两次)相比伏立康唑的AUCCmax分别降低55%36%;与单独服用依非韦伦0.6g每天一次相比,依非韦伦的AUC是等同的,但Cmax降低14%

在未感染志愿者中,依非韦伦(300mg,每天一次口服)与伏立康唑(400mg,每天两次)合用以后,与单独服用伏立康唑(每天两次200mg)相比,伏立康唑的AUC降低7%Cmax增加了23%。这些差异没有临床显著性。与单独服用依非韦伦0.6g每天一次相比依非韦伦的AUC增加了17%Cmax是等同的。

当依非韦伦和伏立康唑合用,伏立康唑的维持剂量应该增加到400mg每天两次而依非韦伦剂量应该降低50%,比如300mg每天一次。当伏立康唑治疗停止,依非韦伦应恢复到原始的剂量。

伊曲康唑:在未受感染的志愿者中将依非韦伦(0.6g,每天一次口服)和伊曲康唑(200mg,每12小时一次口服)合用,与单独服用伊曲康唑相比,伊曲康唑的稳态AUCCmaxCmin分别降低39%37%44%,而羟伊曲康唑分别降低37%35%43%。依非韦伦的药代动力学不受影响。由于尚不能给出这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时伊曲康唑的推荐剂量,应考虑用其他的抗真菌药物替代伊曲康唑。

泊沙康唑(Posaconazole):与单用泊沙康唑相比,依非韦伦(400mg,每天一次口服)和泊沙康唑(400mg,每天一次口服)合用,泊沙康唑的AUCCmax分别降低了50%45%。应避免泊沙康唑和依非韦伦的联合使用,除非患者获得的利益大于风险。

抗疟药

阿托伐醌和盐酸氯胍:依非韦伦(0.6g,每日一次)与阿托伐醌和氯胍(250mg/ 100mg,单剂量)合用时,通过葡糖醛酸的诱导作用降低了阿托伐醌的AUC75%Cmax44%,降低了氯胍的AUC43%。应尽可能的避免阿托伐醌/氯胍与依非韦伦合用。

蒿甲醚/本芴醇:依非韦伦(0.6g,每天一次)与蒿甲醚20mg/本芴醇120mg片(3天服用6次,每次4片)联合应用导致蒿甲醚、双氢青蒿素(蒿甲醚的活性代谢物)和本芴醇的暴露(AUC)分别降低约51%46%21%。依非韦伦的暴露无显著影响。因为蒿甲醚、双氢青蒿素或本芴醇的浓度降低可能导致抗疟疾的疗效降低,所以依非韦伦与蒿甲醚/本芴醇片联合应用时应谨慎。

降脂类药物

在未感染的志愿者中,依非韦伦与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合用,如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或辛伐他汀,显示他汀类药物的血浆浓度降低。必须定期监测胆固醇水平,及调整他汀类药物的剂量。

阿托伐他汀:未感染的志愿者合用依非韦伦(600毫克,口服每天一次)与阿托伐他汀(10毫克,口服每天一次),与单独服用阿托伐他汀相比,阿托伐他汀的稳态AUCCmax分别降低43%12%2-羟基阿托伐他汀分别降低35%13%4-羟基阿托伐他汀分别降低4%47%,总的有活性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分别降低34%20%

普伐他汀:未感染的志愿者合用依非韦伦(600毫克,口服每天一次)与普伐他汀(40毫克,口服每天一次),与单独服用普伐他汀相比,普伐他汀的稳态AUCCmax分别降低40%18%

辛伐他汀:未感染的志愿者合用依非韦伦(600毫克,口服每天一次)与辛伐他汀(40毫克,口服每天一次),与单独服用辛伐他汀相比,辛伐他汀的稳态AUCCmax分别降低69%76%,辛伐他汀酸分别降低58%51%,总的有活性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分别降低60%62%,总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分别降低60%70%

依非韦伦与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或辛伐他汀的合用未影响依非韦伦的AUCCmax值。无需调整依非韦伦的剂量。

抗凝剂

华法林/醋硝香豆素:依非韦伦可能增加或降低其血浆浓度和效果。

抗惊厥药物:

卡马西平:未感染的志愿者合用依非韦伦(600毫克,口服每天一次)和卡马西平(400毫克,每天一次)产生的相互作用是双向的。卡马西平的稳态AUCCmaxCmin分别降低27%20%35%,同时依非韦伦的稳态AUCCmaxCmin分别降低36%21%47%。有活性的卡马西平环氧化代谢物的稳态AUCCmaxCmin没有改变。卡马西平的血浆水平须定期监测。没有这两种药物更高剂量的数据,因而没有推荐的使用剂量,可考虑选用其它抗惊厥药物进行治疗。

其他抗惊厥药物:没有数据证明合用依非韦伦和苯妥英、苯巴比妥或其他抗惊厥药物(CYP450同工酶的底物)存在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当依非韦伦与这些药物合用时,会产生单个药物血浆浓度的降低或升高,因而必须对血浆水平进行定期监测。没有进行依非韦伦与氨己烯酸和加巴喷丁合用的研究。预期无临床显著的药物相互作用,因为氨己烯酸和加巴喷丁只通过尿液以原形消除,并且与依非韦伦的酶代谢和消除的路径一致。

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

抗酸剂/法莫替丁:在未感染的志愿者中无论服用氢氧化铝/镁还是法莫替丁都不会改变依非韦伦的吸收。这些数据提示由其他药物引起的胃酸pH的改变不会影响依非韦伦的吸收。

激素类避孕药

口服:当口服避孕药(炔雌醇0.035mg/诺孕酯0.25mg每天一次)和依非韦伦(0.6g每天一次)合用14天,依非韦伦对炔雌醇浓度没有影响,但甲基孕酮和左炔诺孕酮的血浆浓度,诺孕酯的有效代谢物在依非韦伦存在时有显著减少(甲基孕酮AUCCmaxCmin分别减少64%46%82%,左炔诺孕酮AUCCmaxCmin分别减少83%80%86%)。这些影响的临床意义尚不清楚。未见炔雌醇/诺孕酯对依非韦伦的血浆浓度有何影响。

注射剂:有关依非韦伦和注射用的激素类避孕药合用的信息有限。在一项去甲羟孕酮醋酸酯(DMPA)和依非韦伦合用3个月的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中,所有患者的血浆孕酮水平维持在5ng/ml以下,与排卵抑制一致。

植入剂:依托孕烯(etonogestrel)和依非韦伦的相互作用还未研究。可以预见的到依托孕烯的暴露量减少(CYP3A4诱导)。上市后的偶尔报道:服用依非韦伦的患者和依托孕烯合用时避孕失败。

免疫抑制剂:
CYP3A4代谢的免疫抑制剂(比如环孢霉素A、他克莫司或西罗莫司)与依非韦伦同时服用时,由于CYP3A4的减少可能发生免疫抑制剂暴露量的减少。可能会要求免疫抑制剂剂量的调整。开始或停止使用依非韦伦时建议对免疫抑制剂的浓度密切监控至少两周(直至达到稳定的浓度)。

美沙酮:一项在感染了HIV 的静脉药物使用者中进行的研究发现,同时应用依非韦伦和美沙酮可减少美沙酮的血浆药物浓度并可产生鸦片样的戒断症状。美沙酮的剂量需平均增加22%以减轻戒断症状。应监控患者的戒断症状,必要时可增加美沙酮的剂量以减轻戒断症状。

抗抑郁药:联合服用帕罗西汀和依非韦伦时,对药代动力学参数无临床意义的作用,因此两药联用时都不需要调整剂量。舍曲林对依非韦伦的药代动力学没有显著影响,但依非韦伦可分别减少舍曲林CmaxC24AUC28.646.3%。当联合服用舍曲林和依非韦伦时,应增加舍曲林的剂量以补偿由依非韦伦诱导的舍曲林的代谢异常。舍曲林剂量的调整应在临床疗效的指导下进行。安非他酮(150mg单剂量,缓释)与依非韦伦(0.6g,每日一次)合用时,AUCCmax分别减少55%34%。通过CYP2B6 诱导,羟基安非他酮的AUC未改变,Cmax 增加了50%。安非他酮剂量的增加应根据临床疗效进行,但不应超过最大推荐剂量。无需调整依非韦伦的剂量。

西替利嗪:西替利嗪对依非韦伦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无明显的临床意义。依非韦伦可减少西替利嗪的Cmax24%但不改变西替利嗪的AUC。这些改变无明显的临床意义。因此,西替利嗪和依非韦伦联合用药时不需调整两药的剂量。

氯羟去甲安定(Lorazepam)依非韦伦可分别增加氯羟去甲安定Cmax16.3%AUC7.3%。依非韦伦对氯羟去甲安定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无明显的临床意义。因此两药联用时无需调整各自的剂量。

钙通道阻滞剂:在未受感染的志愿者中将依非韦伦(0.6g,每天一次口服)与地尔硫卓(240mg,每天一次口服)合用,与单独服用地尔硫卓相比,地尔硫卓的稳态AUCCmaxCmin分别降低了69%60%63%;去乙酰基地尔硫卓分别降低75%64%62%;而N-单去甲基地尔硫卓分别降低37%28%37%。应根据临床反应调整地尔硫卓的剂量(参照地尔硫卓说明书)。

虽然依非韦伦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有轻微的增加(11%16%),但这些变化没有临床显著性意义,因此与地尔硫卓联合用药时,不必调整依非韦伦的剂量。

依非韦伦和其他CYP3A4酶底物的钙通道阻滞剂(例如维拉帕米、非洛地平、硝苯地平、尼卡地平)合用时,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数据提供。当依非韦伦和这些药物之一合用,钙通道阻滞剂的血浆浓度有可能降低。应该根据临床反应调整剂量(参照钙通道阻滞剂相关说明书)。

大麻素类试验相互作用:依非韦伦不与大麻素类受体结合。在进行一些筛选检测时,在服用依非韦伦的未受感染和受HIV感染的志愿者中报告有尿液大麻素试验假阳性。大麻素类的阳性筛选结果的确认推荐采用比较精准的方法(比如气相色谱法/质谱法)。。

【药物过量】

已有偶然每天服用两次依非韦伦0.6g的患者中发生神经系统症状增多的报告。一名患者出现不自主肌肉收缩。

依非韦伦过量使用的治疗需采取一般支持性措施,包括监测生命体征并观察患者的临床状况。可给予活性炭以帮助去除未吸收的药物。尚无依非韦伦过量用药的特异解毒剂。由于依非韦伦与蛋白高度结合,透析不太可能有效地从血液中清除该药物。

[药理毒理]

药理作用


依非韦伦是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的选择性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依非韦伦是HIV-1逆转录酶(RT)非竞争性的抑制剂,作用于模版、引物或三磷酸核苷,兼有小部分竞争性的抑制作用。远远超过临床治疗剂量的依非韦伦对HIV-2RT和人细胞DNA多聚酶abgd无抑制作用。

毒理研究

遗传毒性:

体内和体外的遗传毒性研究显示,依非韦伦无致突变性和遗传毒性。研究包括在S.typhimurium和大肠埃希菌中进行的Ames试验,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中进行的哺乳动物突变试验,在人外周血液淋巴细胞或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中进行的染色体畸变试验,以及小鼠体内骨髓微核试验。

生殖毒性:

依非韦伦不会降低雌性或雄性小鼠的交配或生殖力,并且不影响雄性小鼠的精子和后代。依非韦伦不影响雌性大鼠的生殖功能。由于在大鼠体内依非韦伦的快速清除,这些研究中,大鼠的系统药物暴露量等于或低于人体所给依非韦伦的系统药物暴露量。

一项正在进行的后续毒性研究中发现,接受依非韦伦的猕猴,20个胎仔/新生仔中有3个出现畸形。妊娠猕猴服用依非韦伦的剂量是每日60mg/kg,这一剂量的血药浓度与人服用600mg/日的值相似。在一个胎仔中出现无脑畸形和单侧无眼畸形伴继发的舌肥大,另一胎仔中出现小眼畸形,第三例出现腭裂(见[注意事项])。

依非韦伦给药大鼠中未见胎仔畸形;但每日200mg/kg的剂量组发现有胎仔的再吸收增加,这一剂量下的孕鼠的血浆峰浓度和AUC与人服用600mg/日的值相似。孕兔服用每日75mg/kg的依非韦伦未见致畸性和胚胎毒性,这一剂量产生的血浆峰浓度类似于人服用600mg/日的值,AUC大约相当于人服用600mg/日的一半。

已证实依非韦伦可通过大鼠、兔和猕猴的胎盘屏障。在这些动物中,胎仔血中依非韦伦的浓度近似于母体内的血浓度。

致癌性:

致癌性研究显示,在雌性小鼠中观察到肝肿瘤和肺肿瘤的发生率增加,而雄性小鼠无此发现。在服用依非韦伦的雄性小鼠、雄性或雌性大鼠中任何肿瘤的发生率没有增加。肝肿瘤可能是因为依非韦伦的酶诱导效应所致;但是,肺肿瘤发生率上升的原因及其在人体内相应的效应尚不清楚。

重复给药毒性:

猕猴服用依非韦伦2年,服用的剂量使血浆平均AUC超过患者服用600mg/日的AUC2倍或9倍,观察到轻到中度的肝脏胆管增生。一只猕猴除中度胆管增生外还有轻度的胆汁淤积。停止用药后,胆管增生是可逆的。2年治疗期末,9/10接受最大剂量依非韦伦治疗的猕猴有轻到中度的胆管增生。随后的26周的停止治疗后的恢复期,先前接受最大剂量依非韦伦治疗的猴子中有3/5胆管增生消失。其余2只猕猴是轻度的胆管增生。

猕猴服用依非韦伦2年,服用的剂量要使血浆平均AUC超过患者服用600mg/日的AUC29倍,观察到轻微的甲状腺滤泡细胞肥大。这一改变是由于继发诱导肝酶后甲状腺素清除率的增加所致。这一病理改变并不增加病人服用依非韦伦的危险性,因为其他已知的酶诱导剂长期治疗与临床甲状腺机能减退、甲状腺肿、或甲状腺瘤无相关性。

在服用依非韦伦1年或1年以上的猕猴中观察到非持续性的惊厥发作,所给剂量使依非韦伦的血药浓度超过人服用600mg/日的4-13倍。但是这些猕猴的中枢神经系统未发现与依非韦伦相关的显微镜下改变。

【药代动力学】

1.吸收

未感染HIV志愿者单剂量(100mg~1600mg)口服给药5小时后依非韦伦血浆浓度达峰值(1.6~9.1μM)。剂量增至1600mg,观察到CmaxAUC呈剂量相关性增加;CmaxAUC的增加不与剂量成比例,这一点支持依非韦伦在高剂量时,随着剂量的增加,吸收减少。多次给药并不改变达到峰药浓度所需的时间(35小时),67天时达到血浆稳态浓度。

HIV感染者在血药稳态浓度时,平均Cmax、平均Cmin和平均AUC与每日口服剂量200mg400mg600mg呈线性关系。35位接受依非韦伦600mg每日一次治疗的患者,稳态Cmax12.9μM,稳态Cmin
5.6μMAUC184μM·h

食物对口服吸收的影响

未感染HIV志愿者中,高脂或正常进餐后单剂服用依非韦伦600mg的生物利用度较空腹服用时分别增加22%17%。依非韦伦可以空腹服用或与食物同服。

2.分布

依非韦伦与人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高度结合(结合率大约是99.599.75%)。HIV-1感染者(n=9)每日服用200mg600mg依非韦伦至少1个月,脑脊液的药物浓度是对应血浆浓度的0.261.19%(平均0.69%)。这一比例比血浆中与非蛋白结合(游离)的依非韦伦大约高3倍以上。

3.代谢

人体研究及用人肝微粒体进行的体外研究表明,依非韦伦主要经细胞色素P450系统代谢为含羟基的代谢物及其进一步的葡萄苷酸化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本质上无抗HIV-1的活性。体外研究证实CYP3A4CYP2B6是依非韦伦代谢过程中主要的同工酶。同时体外研究显示了依非韦伦抑制P450的同工酶2C92C193A4,在所观察的依非韦伦的血浆浓度范围内,Ki值是8.517μM。体外研究中,依非韦伦不抑制CYP2E1,仅在大大超出临床治疗剂量时才抑制CYP2D6CYP1A2Ki 值是82160μM)。

CYP2B6同工酶纯合子G516T遗传变异的病人中依非韦伦血浆暴露可能会增加。尚不清楚这种变异相关的临床意义;然而不能排除与依非韦伦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有增加的可能性。

已证实依非韦伦诱导P450酶,导致自身代谢。每日200400mg的剂量治疗10天,药物累积浓度低于预期值(低2242%),终点半衰期为4055小时,亦低于单剂量用药的半衰期(5276小时)。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研究发现,400mg600mg依非韦伦与茚地那韦联用,与200mg剂量的依非韦伦组比较,不会造成茚地那韦AUC的进一步下降。此发现说明,400mg600mg依非韦伦对CYP3A4的诱导程度是相似的。

4.清除

依非韦伦单剂量给药的终点半衰期相对较长,为5276小时,而多次给药后的半衰期为4055小时。放射性标记依非韦伦,尿中发现的大约占1434%,以原形排泄至尿中的依非韦伦小于1%

5.特殊人群

肝功能受损


一个多剂量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依非韦伦在轻度肝损伤病人(Child-Pugh A级)中的药代动力学无明显变化。没有足够的数据来判断中度或重度肝损伤(Child-Pugh BC级)是否影响依非韦伦的药代动力学(见【注意事项】)。

肾功能受损

未研究依非韦伦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但是,以原形排泄至尿中的依非韦伦小于1%,因此肾功能受损对依非韦伦的清除影响应该是极小的。

性别和种族差异


在男性和女性患者之间以及不同种族之间,依非韦伦的药代动力学相似。

老年患者


依非韦伦的临床研究中65岁及以上的患者人数较少,因此无法判定老年患者是否与年轻人的反应不同。

儿童患者

依非韦伦未在3岁以下及体重小于13kg的儿童患者中进行研究。接受依非韦伦治疗的57名儿童患者中,除新发皮疹在儿童中的发生率较高外(46%),其余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发生率大致与成人类似(见【不良反应】)。儿童体内依非韦伦的药代动力学与成人类似。49名患儿服用了等量于600mg依非韦伦的硬胶囊(根据体重计算体表面积来调整剂量),稳态Cmax14.2μM,稳态Cmin5.6μMAUC218μM·h17名患儿服用了研究用的口服溶液,等量于上市剂型0.6g依非韦伦的硬胶囊(根据体重计算体表面积来调整剂量),稳态Cmax11.8μM,稳态Cmin5.2μMAUC188μM·h

【贮藏】密封保存。

【包装】口服固体药用高密度聚乙烯瓶0.6g30/

【有效期】24个月。

【执行标准】 YBH02702016

【批准文号】 0.6g:国药准字H20163464

【生产企业】

企业名称:上海迪赛诺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张衡路1479

邮政编码:201203

电话号码:021-51323300

传真号码:021-51323311


址:
www.desan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