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分享:食管癌骨转移,放疗镇痛显奇效

食管癌最常见的转移位置是肺和肝脏,骨转移相对少见。但仍有患者在首次诊断或治疗后发现骨转移,往往会出现严重疼痛,影响生活质量。

骨转移一般发生在椎骨、髂骨等位置。发现时的症状多为特定部位疼痛,可能伴有叩痛、压痛。同时,由于肿瘤侵蚀,严重时会出现骨折。

出现骨转移,意味着肿瘤已出现血液播散,需要进行全身化疗。但全身化疗对局部剧痛的缓解效果不明显,长期服用止疼药物又会带来药物副作用及止疼效果不佳。此时,放疗就成为针对转移病灶的优选手段。

本文,我们通过一个病例,来了解食管癌骨转移的治疗方案制定,您可以看到,针对病灶止痛,改善生活质量,仍有希望

就诊经历

丁先生今年 56 岁,生活在内蒙古,习惯大块吃肉、大口喝酒。2017 年夏天,丁先生出现吞咽不畅,尤其在大口进食时明显。喝酒时,胸部烧灼感也明显加重。到秋天,他吃主食必须要用水或稀粥送下去,还出现肉块卡在食管里的情况。

他在当地医院做了胃镜、颈胸腹部 CT 检查,在食管中段发现了一个肿物,占据了一周的 3/4,马上就要把食管全堵住了。病理活检显示,中分化鳞状细胞癌。

他就诊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完善全身检查后并未发现转移,于是在 2017 年底接受了食管癌根治手术,切除了中下部食管,并把胃提到了胸腔,与剩余的食管接上。

术后,丁先生恢复良好,还听从医生建议做了术后辅助放疗。

出院前,医生特意嘱咐丁先生,术后要每 3 个月复查一次,最好来手术医院复查,因为医生更了解他的情况。但他并未遵守。

复发转移

2018 年 7 月,他时常感觉腰疼,以为腰肌劳损。在家休息了 1 个月,疼痛更严重了,晚上疼得睡不好觉。

当地医院骨扫描显示,他的腰椎第二椎体处有放射性浓聚,结合食管癌病史,医生判断,很可能出现了骨转移。

听到“转移”两个字,丁先生万念俱灰。他觉得,这病恐怕是治不好了,与其再去化疗受罪,不如回家好吃好喝等着。他买了点止痛药布洛芬,但疼痛基本没有缓解。他依然整夜睡不着觉,而且毫无食欲。

就这样过了一周,丁先生决定回北京治病。

第二次就医

丁先生找到了为做他手术的医生。初步检查后,他被建议去肿瘤内科和放疗科就诊。医生判断他已处于重度疼痛状态,于是先给他开了羟考酮类口服止痛药;同时为他陆续完成了胸部 CT、胃镜、腹部 B 超、脑核磁共振等检查,结果显示,除了骨转移,身体其他部位没有转移征象。

医生告诉他,由于肿瘤已经播散到骨,全身化疗是必需的。但由于目前止痛效果不佳,建议先去放疗科解决疼痛问题。

放疗科医生说:

您只出现了骨转移,原来的食管病变处和其他脏器都没有复发,所以没必要如此悲观,放疗完全能控制骨转移病灶,有效止痛。

对于单发、单处的转移灶,全身化疗联合局部放疗有较好的疗效。

听到这里,丁先生的心情宽慰了些。但结合之前的经验,他对副反应充满了恐惧。

放疗科医生说:

手术后的放疗属于预防性治疗,为了避免残存病灶潜伏在病变食管或邻近位置,所以照射范围比较大,包括了两肺之间的手术区域,所以副反应比较明显。但这次只针对腰椎转移灶进行治疗,剂量也没那么高,所以副反应比较轻微。

医生为他设计了 30Gy/10 次的局部放疗计划,即总照射剂量为 30 戈瑞(Gy),分 10 次进行。周一到周五每天做一次,周末休息,一共治疗两周。

放疗过半,他的疼痛已经不明显了;接近结束时,他已经完全不需要吃止痛药了。完成治疗后,检查腰椎也没有发现进一步的骨质破坏。

目前,丁先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已经准备到肿瘤内科接受化疗了。

小结

食管癌是我国华北地区的高发病,也是我国的特色癌种之一。由于早期症状轻微,大多数人并不在意,发现时往往都是中晚期了。

晚期癌症一般指发生了远处器官转移,往往不适合手术治疗。而全身化疗对食管癌有效率仅有 10%~20%。所以晚期肿瘤失去了治愈机会。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希望,更不代表要“回家等死”。以丁先生为例,他是食管癌的单发骨转移,学界称之为“寡转移”,治疗结果与多发、广泛转移大不相同。在接受全身化疗+局部放疗的综合治疗后,部分患者仍可以长期生存。

不同于“治标不治本”的止痛药,放疗是针对疼痛病因的治疗,能控制病灶发展,止痛有效率高达 60% 以上,4 周内疼痛完全缓解率 33%。

食管癌骨转移的放疗推荐 30~40Gy/10~20 次的治疗方案。美国有研究显示,8Gy/次的方案也能达到较好治疗效果。两种方案各有优势。单次照射更便利,费用更低,适合四肢等非中轴骨的转移灶;而椎体转移灶推荐分次照射。2011 年,美国放射肿瘤学会 (ASTRO) 专家共识指出,预期生存期较长的患者,建议采用多次分割照射;而预期生存期较短或活动受限的患者,更推荐 8Gy 单次照射。

免责声明:

肿瘤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极为复杂,治疗要充分考虑个体化差异,该病例并不能代表“相似患者”的治疗决策。关于您具体的治疗方案,请听取主管医生的专业意见。

共同作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张扬子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