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大军未动,粮草先行”。这里说的“大军”,就是机体的免疫细胞,“粮草”就是各类营养素。研究显示,针对术前就有营养不良的患者,给予 1~2 周的营养支持,可减少术后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伤口愈合,缩短住院时间。
中国抗癌协会和欧洲肠内肠外营养学会制定的《肿瘤患者营养指南》建议,肿瘤患者一经诊断,应接受临床营养专业人员的评估及个性化的饮食指导。如果发现存在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良,应尽早开始干预或治疗,以维持或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和疗效。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回放”一下,什么情况需要术前营养干预?如何干预?
目录
病史简况
王先生 2 个月前发现轻微的吞咽困难。一开始,他没当回事,但症状逐渐加重,只要吃稍微硬一点的食物,就很难咽下去。
在家人的劝说下,他来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进行了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诊断结果是早期食管癌。医生建议他尽快手术。
营养筛查及评估
在制定治疗方案的同时,医生也给王先生进行了营养风险筛查。结果发现,他的进食量明显减少,持续超过一周,近 3 个月体重下降大于 5%,营养风险筛查评分为 3 分,提示存在营养风险。于是,王先生被转诊到营养门诊,先进行术前营养干预治疗。
营养师通过病史询问、膳食调查、营养查体、血液学检查等方式,结合标准的营养评估量表,对他进行了全面的营养评估。
1.营养评估表显示,王先生存在中度营养不良;
2.病史询问发现,他营养不良的原因主要是,吞咽困难导致的食物摄入减少;
3.24 小时膳食调查显示,他近 2 周每日摄入的食物,比目标营养摄入量减少 1/3 以上;
4.血液学检查发现,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低于正常值,初步判断存在蛋白质营养不足;
5.营养查体,包括身高、体重、人体成分分析、上臂肌围、营养不良阳性体征等,其中,主要指标体质指数 (BMI) 为 20.5,在正常范围(18.5~23.9)内。
尽管看上去不算太瘦、BMI也正常,但医生认为,王先生体重下降比较多,且食物营养摄入量少于目标值,因此依然可以诊断为营养不良。
综合上述评估结果,王先生的营养诊断为:由于吞咽功能障碍及食欲下降,导致中重度以上营养风险,以及能量蛋白质营养不良,需要尽快进行营养治疗。
据此,营养师为王先生制定了个体化的饮食营养方案。
制定饮食营养方案,并规范治疗
由于吞咽困难,营养师建议王先生将食物制成“匀浆膳”,便于吞咽。摄入不足的部分,可通过口服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特医食品”)进行补充。
王先生此时有了几个疑问:“匀浆膳”怎么做?“特医食品”又是什么?
营养师说:
家庭自制匀浆膳,可选用大米粥、鸡蛋、瘦肉、豆腐、嫩叶菜等食物原料,制熟后,用破壁机打成匀浆,并适当添加油盐而成。制作完成后,应尽快食用,最好现吃现做。如果吃不完,要及时放入冰箱冷藏。常温放置超过 4 小时,营养素容易被氧化,还可能被细菌污染。
“特医食品”是指,为满足部分人群对营养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这类人群包括: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特定疾病状态者。此类产品必须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的指导下,单独食用或与日常饮食搭配。
在等待床位的这段时间里,王先生在家中按照营养师制定的营养方案进行治疗,1 周后再次看营养门诊,体重增加了 1 kg。
营养师再次对他进行了膳食营养评估,结果显示,能量摄入基本达标,蛋白质类食物摄入仍不足。营养师重新帮他调整了营养方案,每日额外增加了 20 g 乳清蛋白粉。
2 周后,王先生体重持续增加。再次营养评估显示,他的营养状况明显改善,体重及化验指标均已达标。营养师在门诊病历中给出了“可以进行下一步抗癌治疗”的建议。外科医生根据营养师的建议,收王先生入院,进行了手术。
营养状况改善,手术顺利进行
王先生顺利地接受了手术。术后,营养师通过会诊,继续对他进行监测随访,并和主管医生一起,为他制定了术后饮食过渡期间的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方案。营养师还定期给予他饮食指导,比如少食多餐、吃饭后不要马上睡觉、饭后适度活动等。
在此期间,他的体重没有明显下降,保证了治疗的顺利实施。 2 周后,王先生顺利康复出院。
想了解更多术后饮食指导,请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