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的新辅助治疗,是为了让肿瘤降期、肿块缩小,让原本不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获得根治性切除的机会,同时降低复发风险。那么,新辅助治疗后马上就能做手术吗?还是需要有一个“间歇期”呢?
本文就带您了解,新辅助治疗的“起止”和疗效评估。
目录
新辅助治疗后,多长时间可以做手术?
新辅助治疗结束后,医生会考虑两方面因素:治疗作用持续起效的时间有多久、治疗的副作用可能持续多久。手术时机要定在,新辅助治疗还能维持对肿瘤的控制、同时副作用不会影响您对手术的耐受程度。
一般来说,手术会安排在新辅助治疗结束后 3~8 周的时间窗内。
在这个间歇期间,您要做好三件事:
1. 积极控制合并症,比如控制血压、血糖,调整血脂;
2. 加强营养支持(首选管饲营养支持),适当活动;
3. 保持愉快的心情,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手术。
新辅助治疗的效果怎么评估?
判断食管癌新辅助治疗疗效,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观察吞咽困难症状有无改善。比如,如果您在治疗前只能进半流食,而治疗后可以吃下固体食物,或者原有的吞咽困难、胸背部疼痛等症状减轻,就说明新辅助治疗有效果了。
另外,一些客观的检查指标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新辅助治疗的疗效:
1. 胸部CT、上消化道造影等影像学检查。
新辅助治疗结束一段时间后,医生会对您进行影像学的评估,判断肿瘤及可疑转移淋巴结在化疗前后的大小变化,然后通过实体肿瘤治疗评效标准,来判断新辅助治疗的疗效。目前临床常用的评效标准有,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RECIST (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标准。
一般来说,治疗结束到影像学评估之间的这段“间歇期”往往是:新辅助化疗 2 周期后,或新辅助放疗结束后 3~4 周左右。
那么,判断新辅助治疗有没有效果,具体看哪些指标呢?我们以实体瘤疗效评价新标准 RECIST 为例:
- 靶病灶(即食管癌原发灶)
完全缓解 (complete response, CR):所有靶病灶都消失;
部分缓解 ( partial response, PR):与治疗开始前相比,病灶有可见的缩小;
疾病进展 (progressive disease, PD):与治疗开始前相比,病灶有增多或者有可见的增大;
病情稳定 (stable disease, SD):介于 PR 与 PD 之间。
- 非靶病灶(如转移灶等)
完全缓解 (CR):所有非靶病灶均消失,且肿瘤标志物水平恢复正常;
未完全缓解/稳定 (IR/SD):非靶病灶仍存在,肿瘤标志物水平仍存在异常;
病变进展 (PD):出现新病灶或已有病灶增大、进展。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 WHO 标准还是 RECIST 标准,对于食管癌这类空腔脏器疗效的评判效果相对有限。在影像学检查后,医生还会进行治疗后的“肿瘤病理再分期”,进行病理活检,来判断肿瘤是否通过新辅助治疗达到临床降期的效果。
2. PET-CT 检查。
PET-CT 检查前,医生会给您注射一种显像剂。这种显像剂的结构类似于糖类,会参与人体的代谢,而肿瘤病灶部位代谢旺盛,因此,显像剂会在病灶部位高度聚集,通过 PET-CT 检查显示出来。检查报告里会有一个“SUV 值”,就是衡量肿瘤摄取示踪剂多少的单位。
新辅助治疗后进行 PET-CT 检查,医生就可以通过对比 SUV 值在治疗前后的改变,来判断治疗效果。
PET-CT 检查最早可以在第一次术前化疗开始后 2 周时进行,如果判断治疗效果不佳,可以及时避免无效的新辅助化疗。
3. 术后病理缓解程度
正如前面所说过的,在新辅助治疗后,如果医生判断您已经可以接受手术治疗,那么在手术后,医生会对切下来的标本进行病理检查。病理检查中的残余肿瘤百分比,是目前公认最准确的评判新辅助治疗疗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