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后是否需要放疗?

  现在保乳手术越来越多,临床研究表明,对于早期乳腺癌,选择保乳手术(肿瘤局部切除/乳房区段切除±腋窝淋巴结清扫/前哨淋巴结活检),并在术后予以劝乳放疗,与“乳房全切除+腋窝淋巴结清扫”,其局部复发率、远期生存率没有明确的统计学差异。

  首先弄清楚何谓早期乳腺癌?对于“早期”,实际上是一个平时交流用的概念(老百姓沟通用语),涵义比较模糊,并没有一个权威机构对其进行严格界定和标准。专业人员用的分期是“TNM分期”和“临床病理分期”,有严格的界定标准和定义。TNM分期是指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的,即肿瘤局部的大小(T),淋巴结转移(N)和远处器官的转移(M)。临床病理分期是以TNM分期为基础,分成I、II、III、Ⅳ期(具体标准在专业书籍和专业网站都可以查询到)。从专业期刊文献的叙述和平时大家的共识上看,所谓“早期”,多指临床分期为I期的患者。一般II期指的是中期,III期指的是中晚期,Ⅳ期就肯定是晚期了。

  I期乳腺癌到底是个什么概念?按照国际公认的《NCCN指南》(2014年)的标准,对I期有两个标准:IA期:肿瘤最大径小于2cm,没有淋巴结转移;IB期:肿瘤最大径小于2cm,有淋巴结的微转移。

  什么叫微转移?所谓微转移,就是从淋巴结大小形态看不出变化,检查发现不了,但经仔细的病理切片,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淋巴结内有转移的肿瘤。NCCN对微转移是这样定义的:转移灶大于0.2mm或者多于200个肿瘤细胞,但是要小于2mm。要明确微小转移很困难,要求的技术和条件比较高,现在各个医院的技术和设备条件参差不齐,只有在部分大的专科中心确诊率高一些。所以多数患者即使有微转移,由于没有发现,被划入了IA期内。

  在没有切乳房、没有做腋窝淋巴结清扫之前怎么才能确定有无微转移呢?目前的方法就是“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即在“淋巴结显像剂定位”后,开一个很小很小的刀口,单独把这个淋巴结取下来去做病理切片、显微镜下看(如下图所示)。所谓前哨淋巴结,就是多数乳腺癌最早发生转移的那个(或那组)淋巴结,就像守护在最前线的“哨兵”一样,于是形象的取名叫“前哨淋巴结”。

  有淋巴结微转移的IB期是否属于早期乳腺癌呢?现在没有明确的界定,按说来,已经出现了转移就不该叫早期了。但是,我国的微转移的检出率还很低很低,即使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大医院,真正发现微转移的也不高(具体数值可查阅相关文章),何况在其他地方呢。所以大家仍然把I期叫早期,所以包含了IB期。

  对于早期乳腺癌公认的标准治疗方式是什么?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家公认的治疗方式是“保乳的乳房肿瘤切除+全乳区放疗”,对大量的病人观察研究,和传统的把乳房和腋窝淋巴全切了,局部复发率、远期生存率上基本是一样的。如果对切除边缘不放心,可以适当扩大一些,可做乳腺区段切除。

  如果通过前哨淋巴结检查,确诊了淋巴结有微转移了,那又怎么办?这种情况,发现有微转移,指南上推荐可以把前哨这组淋巴结周围稍微扩大切除、也可以把整个腋窝淋巴结清扫掉,可术后辅助放疗。从我个人的意见来看,有条件的地方、知识文化层次高点的、经济条件好点的,可以选择前者,欠条件的地方或病人还是把整个腋窝淋巴结清扫了比较好些。

  保乳手术后一定要做放疗吗?根据研究资料和大家公认的观点,多数是这样的。放疗是保乳手术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期乳腺癌,尤其是要发现淋巴结微转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放疗可以弥补手术切除的不足。

  什么情况下,保乳手术后可以不作放疗?编号为CALGB-9343的临床试验在2013年报告了研究结果,认为年龄大于70岁的、切除干净、ER受体阳性(雌激素受体染色时阳性的病人),可以不作放疗,单独口服抗雌激素药物(三苯氧胺)就可以了,推荐口服三苯氧胺5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