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病友在与肺癌共处的过程中,会遇到两个常见的“老朋友”:靶向治疗和化疗。随着科学的进步,合理综合运用靶向药物和化疗,将为您带来最大化的生存获益。本文就梳理一下何为“合理综合运用”。
靶向治疗——有“靶”才用
靶向药物是一类小分子的口服药物,针对性地作用于一些驱动肿瘤发生、发展的“靶点”,也就是特定的基因突变。目前,只有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特别是肺腺癌患者,可以使用靶向治疗。
迄今为止,常见的两大类可以用靶向药的基因突变主要是EGFR基因突变和ALK/ROS1融合基因。针对前者的药物如我们熟悉的吉非替尼(商品名如易瑞沙)、厄洛替尼(商品名如特罗凯),针对后者的药物如克唑替尼(商品名如赛可瑞)。
因此,靶向治疗前要先通过基因检测,确认是否存在可治疗的靶点。有靶点才能选择靶向药,否则需要考虑其他治疗。
对于有相应靶点的患者,靶向治疗的疗效优于传统化疗。这方面的里程碑式研究当属IPASS研究。IPASS是一项由中国研究者发起、多中心的大型临床研究。它证实,对于有EGFR基因敏感突变的晚期NSCLC(主要是不吸烟或少吸烟的肺腺癌)患者,靶向药吉非替尼比化疗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少。
随后,国内外又有十几项研究,都证实了靶向药对具有明确靶点的患者疗效更好,不良反应也较轻。
除了EGFR外,临床上还有针对其他靶点的药物,比如ALK、ROS1等,尽管这些靶点突变在人群中发生率相对低,但针对您个人而言,只有发生或不发生两种可能,因此检测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亚洲非吸烟女性,更易发生驱动基因阳性的肺癌。
随着科学研究的进步,未来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治疗靶点,并陆续有针对性的药物上市。
综上,当您确诊晚期肺癌后,应在取得肿瘤组织活检后,首先进行病理及基因检测。有明确治疗靶点(基因突变)的患者,适于接受靶向治疗。没有靶点的患者,“盲试”是错误的,这样只会延误病情,增加不良反应。
没“靶”怎么办——化疗是一个选择
很多病友有谈“化”色变的恐惧。其实,当您的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没有可靶向的基因变异时,化疗通常同样能很好地控制肿瘤。
对于没有敏感基因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初始治疗选择化疗要比“盲吃”靶向药物更合理,有更多的研究数据支持。
此外,如果您吃靶向药一段时间后发生了耐药,没有再发现可靶向的基因突变,同样需要化疗来控制病情。
随着科学的进步,当今化疗药物同样飞速发展:培美曲塞、吉西他滨、白蛋白紫杉醇等药物百花齐放。这些新型化疗药物的副作用大为减轻。您需要跟您的主诊医生充分沟通,根据您的病理类型、既往用药史、肝肾功能等情况,制定专属治疗方案。
如果出现了恶心、血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不要慌张,应及时和医生沟通。医生会针对性地为您制定方案,调理或者减量,并针对不良反应采取对策,通常不会影响治疗和疗效。
当然,有些无驱动基因突变的患者,还可能有免疫治疗的机会。目前免疫治疗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我国已经有两种免疫治疗的新药(纳武利尤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上市,还有更多药物在开展临床试验。您可以咨询医生,讨论是否可以考虑选用。但同样地,免疫治疗并非十全十美,它也只能使“一部分”患者获益。
相关阅读:
共同审核:广东省人民医院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 周清主任 白晓燕医生 张一辰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