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栓塞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复杂脾动脉瘤并重度脾亢及肝癌

  脾动脉瘤以往经常采取手术治疗,但是难度大,风险高,部分高危患者难以承受。

  下面是一个以介入及消融治疗复杂脾动脉瘤并重度脾亢的案例。

  患者女性,72岁,有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多年,后来发现肝癌及复杂脾动脉瘤,因患者老年体弱,一般状况差,到包括东方肝胆等多家大医院求治,均被建议对症及支持治疗。后来患者在深圳某大医院接受肝癌的TACE治疗,但是碘油沉积欠佳,对脾亢及脾动脉瘤因风险太大而未能干预。仅给予输血小板等支持治疗。后来患者打听到我科消融治疗肝癌及脾亢有多年经验及众多案例积累故来我科求治。

  2014年6月 CT平扫见右肝胆囊旁低密度,内有小点状高密度碘油沉积,为外院介入栓塞后改变,脾脏增大,脾门处见团片状低密度为脾动脉瘤。

  CT平扫见右肝胆囊旁低密度,内有小点状高密度碘油沉积,为外院介入栓塞后改变,脾脏增大,脾门处见团片状低密度为脾动脉瘤。

  肝脏肿瘤毗邻胆囊及肠道,脾动脉瘤位于脾脏内侧。

  见脾脏增大。

  动脉造影见脾动脉增粗,肝动脉细小,存在脾动脉盗血综合征,脾动脉可见动脉瘤,脾脏增大。

  2014年6月 行 PSE术。

  微导管越过脾动脉瘤,注射少许明胶海绵栓塞脾脏分支动脉。并释放微弹簧圈栓塞脾动脉瘤。

  7月份行TACE加PSE术。

  分别在脾动脉瘤远端和近端释放微弹簧圈。

  造影见右肝肿瘤染色,同时行TACE治疗。

介入治疗后肝肿瘤碘油沉积良好,但是动脉瘤血供仍然非常丰富。增强ct可见粗大的脾动脉及细小的肝动脉,提示存在脾动脉盗血综合征。

  介入治疗后肝肿瘤碘油沉积良好,但是动脉瘤血供仍然非常丰富。增强ct可见粗大的脾动脉及细小的肝动脉,提示存在脾动脉盗血综合征。

  脾动脉瘤远端及近端均可见弹簧圈。

  脾动脉瘤远端及近端均可见弹簧圈。

  2014年8月 行肝癌微波消融加脾脏微波消融治疗。见微波针穿刺肝脏肿瘤并进行消融治疗。

  微波针穿刺脾脏并进行消融治疗。多个位点穿刺,多个位点消融治疗。

  微波针穿刺脾脏并进行消融治疗。多个位点穿刺,多个位点消融治疗。

  微波针穿刺脾脏并进行消融治疗。多个位点穿刺,多个位点消融治疗。

  2014年9月 消融治疗后复查,脾脏可见低密度无强化区为消融后改变,肝脏膈顶处强化灶为门脉高压所致扩张血管团。

  2014年9月: 消融治疗后复查,脾脏可见低密度无强化区为消融后改变,右肝强化灶为门脉高压所致扩张血管团。

  消融治疗后复查,脾脏可见低密度无强化区为消融后改变,门脉扩张为门脉高压所致。

  9月  右肝肿瘤基本消融,但是脾脏动脉瘤仍然明显强化。

  2014年11月  脾脏动脉瘤仍然明显强化,右肝肿瘤靠近门脉右支处似见小片状强化,考虑肿瘤残余。

  2014年11月  脾脏动脉瘤仍然明显强化,右肝肿瘤靠近门脉右支处似见小片状强化,考虑肿瘤残余。

  2014年11月  脾脏动脉瘤仍然明显强化,右肝肿瘤靠近门脉右支处似见小片状强化,考虑肿瘤残余。

  11月 再次TACE加PSE术 。 造影右肝肿瘤内侧见小片状强化,脾动脉瘤明显染色。

  TACE术后右肝残余肿瘤见碘油呈月牙状沉积,在脾动脉近端补放微弹簧圈继续加强栓塞。

  12月 对肝脏残余肿瘤再次微波消融加无水酒精注射。

  病灶非常靠近扩张的门脉右支及肠道,微波消融后补充无水酒精注射。

  同时对脾脏再次消融治疗。

  对脾脏进行多位点穿刺及多点消融治疗。

  对脾脏进行多位点穿刺及多点消融治疗。

  2015年1月 再次复查,肝脏肿瘤未见强化,提示肿瘤完全灭活。

  2015年1月 再次复查,肝脏肿瘤未见强化,提示肿瘤完全灭活。

  2015年1月 脾脏见片状低密度为消融术后改变,脾动脉瘤呈低密度无强化区,提示得到满意栓塞。

  患者术前最低:WBC  0.85*10<9/L;PLT  12*10<9/L;HB   74 g/l术后最高:    WBC  2.93*10<9/L;    PLT  70*10<9/L;    HB   90g/l患者术前需搀扶行走,大部分时间卧床,并发严重带状疱疹,一般状况极差。

  术后可自行散步,生活基本自理,目前饮食睡眠正常。继续密切随诊。

  术者点评 :

  患者同时有肝癌、 重度脾亢 及复杂的脾动脉瘤,而且高龄,身体虚弱,并发带状疱疹,有多年肝硬化及门脉高压,无法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在外院介入治疗但是效果欠佳。

  此患者治疗风险极大,一个步骤出现细小的失误则可能导致无可挽回的结果,所以每次治疗都是如履薄冰。

  这样的患者无法接受激进的治疗,只能将治疗细化,分步进行,经过多个步骤的治疗,最终将肝癌局部彻底灭活,脾亢得到很好的纠正,脾动脉瘤也得到控制。在每次治疗的过程中同时给予护肝、提高免疫、帮助患者建立良好饮食和锻炼等等手段,并通过安慰、鼓励等良好的沟通让本来非常悲观的患者重新建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最后让患者的身体素质得到逐渐的改善。

  这个案例提示在医患良好沟通和互信的前提下,如果医师具备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技术水平,即使非常疑难的案例也有得到成功治疗的可能。